神舟十五号快速对接(神舟十三号快速对接)

本文目录一览:

神舟十五号对接时间?

据央视新闻,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5时4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各项准备工作,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载人飞船来访。

神舟十四号的太空旅程将会如何完成?此次任务的难度有多大?

神舟十四号的太空旅程将会如何完成?

当下的天宫是一字型,天舟-天和-天舟,没有神舟飞船也没有实验舱段。神舟十四对接后,要实现径向对接,从组合体下部对接,这个也是上次任务刚刚突破的。而等到两个实验舱上去时,还要天舟三让出来飞行方向的对接位置,让对接系统完成接驳实验舱。但是实验舱还得继续转个90度转移到另外的口上,所以还必须利用超级机械臂完成太空中的反复操作。

此次任务的难度有多大?

首先,天和核心舱头部的节点舱对接了实验舱之后,就没办法进行出舱行走了。因为出舱必须要求这里变成真空,而这里作为天宫的交通要道,非紧急情况是不能这样操作的。所以陈冬他们未来的出舱行走要通过崭新的实验舱,天和的将不再使用,仅作为紧急情况备份。甚至神舟十四本身也要实现快速交会对接,在短短6个半小时内完成对接操作,这大大短于曾经的普遍2天。未来也会返回新启用的东风着陆场。可以说整个任务到处都是突破,且这些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都将远超以往,但都要由这三位航天员完成。

其次,神舟十四号任务之后的阶段将会有神舟十五号任务对接天宫空间站。这意味着将有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驻留太空的壮观场面,这个记录未来10年内恐怕都不会再打破了。而且随着天宫完成建造,尤其是各种太空实验开启之后,天宫也基本要一直保持驻人状态。

最后,神舟十四号,将会完全由第二批航天员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全部由“新人”完成,可见他们已经完全扛起了中国航天的大梁。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将非常忙碌,三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中迎来两个实验舱,也就是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

已确定!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乘组将太空“会师”,航天员会是谁?

时间过得很快,神舟十三号乘组将在4月份返回地球,他们已经在空间站中完成了6个月的驻守任务,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完美结束,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设中的第一步“技术验证阶段”完美收官。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接下来的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乘组已经确定,目前正在进行训练任务。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从2021年“天和核心舱”的顺利升空入轨算是正式开始,大体上会分三步来完成:

首先是关键技术的验证工作,例如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球前执行的径向对接演练、机械臂抓取天舟二号货运舱进行水平转位演练等等,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目前神舟十三号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程序,当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返回地球,也意味着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正式结束。

其次,中国空间站将正式进入建造阶段,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非常关键的一年,将进行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的组建。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必然是先行出发,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会发射升空,在完成6个月的常规驻守任务后,天舟五号会携带物资对接空间站,之后便是神舟十五号,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乘组回会在太空会师,持续大约1周的时间。

而在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会相继发射。

最后一步自然就是中国空间站的运行期,这个时候的空间站就可以正常发挥它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未来也会有外国宇航员进入我国的空间站。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接受通过了17个国家的9个合作项目。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最晚不会超过2028年),地球上空将只有中国的空间站。

2022年对于中国航空或者说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非常关键,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宇航员在轨飞行时间都是以6个月为一周期,像我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就要在太空待6个月,计划在4月份返回地球。

自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之后,我国一共发射了两个载人飞船,值得注意的是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后一段时间神舟十三号才发射,也就是说空间站有一段时间无人驻守。

而2022年要发射的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驻守周期就存在交叉重叠,时间大约是1个星期,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将会短暂带着6名航天员飞行,其实这种太空会师也算是对空间站最大程度的利用,国际空间站就一直采取这样的模式。

只不过天和核心舱上共有三个对接口和两个停泊口,停泊口是为“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准备的,而三个对借口是为了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准备的。正常情况下,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三个对接口不够用,那么只能是先让天舟四号脱离给天舟五号让位置了。

接下来看看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任务中的航天员可能是谁,当然目前是已经选定的状态,但是并不会公布。但根据中国航天员队伍组成以及已经执行过任务的情况,有人猜测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景海鹏、陈冬、张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张晓光、刘旺、蔡旭哲。

通过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的乘组组成情况,是明显的“老带新”,例如上过太空经验丰富的第一批航天员(翟志刚),加上上过太空的第二批航天员(王亚平),再加上没有上过太空的第二批航天员(叶光富)。

例如景海鹏就是第一批航天员中经验非常丰富的成员,执行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一号,而陈冬是第二批航天员执行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而张陆也是第二批航天员尚未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

其实大体上就是这样的原则,现在是第一批航天员和第二批航天员齐上阵老带新,未来或许就是第二批航天员和第三批航天员老带新,这样才不至于断代,也能让中国载人航天稳步前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在两会期间曾透露,未来随着中国空间站的正式构建完成,普通人或许也有机会进入到太空、进入到空间站,商业航天发展也是未来的大趋势,不得不说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未来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地球上空将只有中国的空间站在运行,当然太空也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安全,除了太空垃圾以及陨石碎片等,也要小心提防那些恶意的行为,例如2021年星链卫星就两次恶意接近我国空间站,为了航天员的安全,我国也采取了紧急的避让操作,没有人敢保证这种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待命7个月,一骑掌天宫!神舟十四号用成功向祖国报告

通讯员 张国航 毛凌野 时小丹

不到一个月,又见大红屏!我国载人航天再次用成功向祖国报告。

继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后,6月5日,由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首次载人任务正式开启。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汪江波 摄

邵立民介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将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同时在轨驻留,6名中国航天员首次齐聚太空,见证逐梦太空征程上的新奇迹。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将3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

在这次任务实施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还有一个身份,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应急救援飞船。

邵立民说,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展开与航天员绝对安全,神舟飞船要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此,研制人员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

自进入发射场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达7个月,创下了最长时间纪录。邵立民说,为确保飞船状态满足条件,五院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模式有效,有力支撑神舟飞船“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的需要。

今天,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一骑掌天宫”。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振动试验现场。庄茜倩 摄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作为我国唯一的天地往返载人航天器,是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苛刻的航天任务。

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起,中国航天员要实现常态化长周期在轨驻留。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空间站建造阶段,神舟飞船径向对接模式与空间站组合体飞行姿态,会使飞船被其他舱体持续遮挡,造成飞船长时间处于太阳无法照射下的极低温度环境下,最低温度甚至低于零下100摄氏度。

“当空间站处于某些构型时,神舟飞船的局部区域又会持续受到太阳辐照,最高温度超过100摄氏度。”邵立民说。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吊装现场。杨卓 摄

低吸收,顾名思义就是涂层材料自身具有较低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可有效减弱太阳辐照导致的温度升高。低发射,则指涂层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可有效阻隔飞船内部向外部深冷环境的辐射漏热,避免舱内温度不断降低。

同时,工程师们根据飞船结构、功率及空间热环境特性,对吸收及发射性能进行特定设计,形成的控温“外衣”可保障神舟飞船在长期的极端高低温外部环境下,依然能够让舱内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

这件黑 科技 “外衣”性能此前已在神舟十三号飞船上进行了验证。外界注意到,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稳稳落地时“身穿金甲”,那正是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新型“外衣”与大气层高速摩擦后氧化烧蚀后的样子。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的6个月时间里,地面科研团队不断进行在轨温度监测,获取飞船飞行期间的舱内外温度数据。在超过200摄氏度的大温差与长期低温、强辐射的空间环境中,飞船的舱内环境温度能够始终控制在18至26摄氏度,为航天员营造了舒适的温度环境,新型控温“外衣”也经受住了长达半年的在轨考验。

神舟飞船创造在轨飞行时间记录,离不开这一新型“外衣”的护佑。现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身着新型热控涂层“外衣”,开启空间站任务新征程,继续呵护航天员温暖,守护航天员安全。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试验现场。杨卓 摄

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9年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返回、2003年神舟五号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以来,五院神舟团队和整个载人航天研制队伍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创新攻关、拼搏奉献,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先后将14位航天员、23人次送入太空。

如今,在自立自强、创新超越中,神舟团队又一次用成功续写了矢志航天报国、建设航天强国的奋斗华章。

邵立民说,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待命”飞船。巧合的是,神舟十四号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新时代实施的第13次发射任务。同时,神舟飞船由14个分系统构成,此次神舟飞船的编号恰好与分系统的数量“相等”。

从神舟团队到整个空间站建造队伍,大家都特别珍惜与神舟十四号“一生一世”的缘分。

未来半年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出舱活动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

现在,在酒泉发射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作为神舟十四号的应急救援飞船,正在“摩拳擦掌”,静候半年后的飞天时刻——

待下次长征二号F火箭冲天而去,神舟十五号将造访中国空间站并实施对接。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将共同遨游太空,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与此同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后,迎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访问并完成轮换。

届时,6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共同在轨驻留,在遥远的太空中,他们将一起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温馨、更舒适”。

发布于 2022-12-05 01:12:1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47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