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记琴谱记简谱(古琴曲简谱)

本文目录一览:

抄写古琴简谱有助于记谱吗

当然有帮助

抄写有用,但是要技巧,当然前提是看、读、听、写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最实用和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读+听+写”同时进行。可以用耳塞塞住耳朵跟读,一是能提高集中力,二是这时的跟读只能自己听见,声音直达·直接刺激耳朵(听觉神经)。看着读时重要的部分可以多读几遍,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省略掉。抄写也有诀窍,不一定非要用纸,手指空写也一样有效果。如果用纸,建议备一本“乱写本”,眼睛不用看本,笔跟着看的内容乱写就可以。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古代曲谱记法

在我国古代(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前者借用了我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西周时期已较为流行。在我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汉书?艺文志》中有“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据推断,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我国民间曾常用多种字谱记录音乐。如减字谱、宴乐半字谱、锣鼓经和二四谱等。南北朝时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3—590)所传琴曲《碣石调幽兰》中用文字记述了弹琴手法,说明文字谱仍为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体方式是用减笔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如“”,上面的“大九”指大指和九徽(琴的外侧有十三个圆点叫做徽,标志泛音音位的位置),“勹”指中指弹奏技法“勾”的简化,“六”指第六根弦。此“字”总意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六弦。因为标明指法,也叫“指法谱”,到南宋时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得以整理而传于后世。宴乐半字谱即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

希望采纳

常用的记谱法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记谱法分为以下几种:

1、简谱。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做音符,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2、文字谱。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3、方格谱。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4、奏法谱。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5、图像谱。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比较原始的有动机谱,不表示具体的一个一个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基本旋律型或动机,例如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圣咏、犹太教的圣咏等。

扩展资料

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就中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据文字记载,中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产生了俗字谱。工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

不过近、现代在中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中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谱法

古琴用什么记谱

古琴的记谱方式叫减字记谱法。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古琴简谱和减字谱怎样快速记忆

多听录音,听到能把曲调哼出来。音位弹的时候注意记下音在哪个位置就行了,或者留意看老师示范。

简谱和五线谱都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我国古代的乐师用什么来记谱呢?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乐谱并不是西方的简谱和五线谱,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它大约是唐代早期的一个手抄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谓的“文字谱”,就是用文字来记录每一个音的弹法,比如说“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即表示用左手中指按在古琴第二弦十徽以上半寸左右的地方,右手的食指、中指以“牵”的手法连拨一二弦,共得四声。

这样的记谱方式能够用弦序、徽位来表现出一个音的音高,但是另一方面,它没有办法精确表现出乐曲的快慢节奏,而且这种记录方式也太过冗长,不利于音乐的保存和流传,所以到了唐代,就出现了曹柔所发明的古琴“减字谱”。

所谓的减字谱,就是将文字谱中涉及的手法、弦序、徽位浓缩成一些符号,并将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近似于汉字的记谱方式。

比如左下图的符号表示的就是右手食指用“挑”的指法弹三弦,同时左手大指按住三弦,从高往低下滑到十徽八分的地方出声。这样的记谱方式相对于文字谱来说固然简便得多,但是仍然没有办法表现出精确的音乐节奏。当然,它也有好处,这种不精确给后世的古琴家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一首乐曲始终处在具有一定自由度的流变之中;但就其弱点而言,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还原乐曲创作者的演奏状态了。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另一种主要的记谱方式是广泛运用于各种民间音乐的“工尺谱”。

所谓的“工尺”是音高的标志,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如果需要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果需要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与古琴减字谱不同的是,工尺谱是有节奏标记的,这就是所谓的“板眼”。“丶、×、○、●、△”等都是表示节拍的板眼符号。

“板”一般代表强拍,而“眼”代表弱拍,板眼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尽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工尺谱可以“翻译”成简谱,但是很多戏曲家和戏曲爱好者仍然偏爱采用传统的工尺谱。

发布于 2022-12-04 00:12:16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55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