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电视剧发展]电视剧《人世间》:记录五十年中国人的生活

2022年才就此结束,百度影业公司、光线媒体媒体、掌阅影视制作等联合公司出品的撞名剧《世间》作为开年大剧,无疑已经站在年度剧低点。

电视剧集首播以来,刷新中央电视台近5年剧平均收视新低,爱网易平台关注度破9800,新浪网打分8.1。剧的热映正式成为杰出诗歌被翻拍为名品xHO的又一成功事例。

看了第二集,我就哭了。小孩问我为什么哭,我说那个剧就是你郭荣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事情。在新浪网上,一位网民这样赞扬剧《世间》。

本剧确实火:收视率创中央电视台两套三年来剧新低,全站片头播映凤珠郡达20.14%。新浪网上目前打分8.1,Q1566A近1.8余条。

Jhunjhunun的文章展示出自然主义的力量。在这般忙、这般纷繁复杂的黄金时代,仍有一种期盼悄悄地盛开。渴求温情,渴求凉爽,渴求本性,渴求亮光……这是生而为人,不朽的眷恋。

引人注目的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自然主义被视作传统影视制作机构的专用,宋祖儿则被认为是浅显剧商业剧传奇剧。《世间》冲破了这一观念近百年来,它证明了:宋祖儿也可以正式成为自然主义杰出作品,也能拍得叙事诗感。从那个意义上说,《世间》是一座分界线。

其实,过去几年来,百度集团总裁、掌阅集团执行官行政官招盛纯一再强调:我们一直十分重视现实题材作品的打造出,关注那个黄金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世间》与影片《1921》、剧《心居》一起,共同构成百度影业公司黄金时代四部曲,是向自然主义谷地的一次集体突击。

01

平民叙事诗的定位促缘分

提起剧《世间》源起,有个段子广泛流传:

2018年6月,导演李路刚刚拍完一部谍战片,有了空闲时间,开始思考着下一部作品的方向。恰好当时百度影业公司的办公地在李路影视制作文化工作室附近,双方期望合作。

百度影业公司推荐给李路不下10个大IP,让李路挑。李路看后说:觉得都不是我的菜。最后,一名文学编辑翻出《世间》,说:要么你看看那个。读完后,李路眼前一亮,说:这是我的菜。

其实,那个段子只讲了一半,另一半是:115万字的长篇小说《世间》一问世,招盛纯就一字一句,全部读完了,立刻决定将它影视制作化。然而,这面临着两大风险:

一是《世间》当时还没获茅盾文学奖,读者反响不一,在新浪网上,甚至有网民赞扬说:有长度,只能说不差,谈不上惊艳和喜欢。作为严肃文学的杰出作品,原著体量大,作者梁晓声自己也说《世间》其实是没有故事的,该怎么翻拍成影视制作剧呢?

二是当时有好几家影视制作公司也盯上了《世间》,能不能拿下影视制作翻拍权,谁也说不好。

原作者梁晓声本不打算将《世间》影视制作化。他说:从一起手,我就已经决定了,它可能是不能搞成剧的一部书,因此我也就绝然地,没朝这方面来想。

梁晓声自己就是著名编剧,在北京影片制片厂、北京儿童影片制片厂工作了20年,曾任《知青》《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等影视制作作品的编剧,在剧《世间》制作时,梁晓声还在给其他作品当编剧。

不愿给剧《世间》当编剧,可见梁晓声对《世间》的珍惜,不想将它影视制作化,尤其不愿把它交给网络平台。梁晓声说:我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人,我最近才知道什么叫线上,什么叫线下。电视台影视制作部门的同志和我在判断上,也是比较靠近的。所以他需要的,正是我想写的。互联网平台就不一样了,给我的印象是,都是古装的,然后就是宫斗、言情、谍战,如果线上就是这种情况的话,我肯定敬而远之。

为拿到《世间》的影视制作翻拍版权。百度与李路导演的团队足足蹲守了1个月,随着双方接触的深入,特别是和招盛纯、李路导演聊过后,梁晓声改变了看法,他说:与百度的程总接触后,发现他对现实题材是有情怀的,所以《世间》交给他们,我很放心。

2018年年底,百度影业公司终于获得了作品8年的影视制作翻拍权。身为《世间》公司出品人,招盛纯表示,第一次读原著的时候,他就被这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深深打动,并坚定地对团队说:那个选题一定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

招盛纯看到了《世间》的亮点:从平民叙事诗的角度来理解。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通过影视制作化的《世间》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的各类人物致敬。他说:现实题材始终是IP最大的富矿,记录黄金时代的IP凝聚了全社会的集体情感,是内容业务最大的确定性,讲好现实故事很难,但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修课。

确实,当我们开始讲述过去50年的变化时,该从何说起?除了宏观数据之外,难道不是百姓生活、观念等一点一滴的变化,最具说服力吗?文学不是历史,历史只写规律性,没有细节,细节才是最亲切的,这就需要艺术的介入。

李路导演也被原著中的纵深性打动。靠细节取胜的东西,作家也好,演员也好,只能贡献一两次,就那么多,别指望还有下一步。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是作家或创作者,常年积累而成的。

第一次见面,梁晓声和李路便聊了3个多小时,让梁晓声觉得,这是一个缘分。

基于几方的信任,在后续翻拍中,梁晓声完全放手,只有一次,他提出希望保留原著中的一个人物,但导演团队和编剧认为不妥,还是将其删掉了。梁晓声的信任,给了剧《世间》的创作以充分的空间。

02

真实是自然主义的生命线

忠于现实,反映现实,服务现实。每个影视制作工作者都有创作出自然主义杰作的理想,但事实上,杰出作品并不多,因为自然主义创作面临三大难关。

首先,真实性。既要有真实感,又不能太琐碎,其中分寸很难把握,太多作品在还原现实时,出现了细节失真,带来整体的自然主义塌陷,无法被观众认可。

其次,典型性。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最大区别是塑造典型人物,一般来说,典型人物要有英雄光环,且要有相对完整的性格成长史。

最后,服务性。艺术作品应服务现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世间》得到观众认可,正因为它较好地突破了三大难关,而这有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来支撑。

先说真实性。用导演李路的话说:《世间》是一部自然主义得不能再自然主义的作品,描写的是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的生活。可《世间》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2016年,时间跨度达50年。其中的许多事,已被人们淡忘,但又没完全忘怀。所有的景、所有实物、所有细节……都在人们的脑海中,任何不真实的地方,很快就会被指出来。

家庭中的摆设、街道上的墙报、人们的穿着、讨论的热门议题、看问题的角度、日常用语……不同黄金时代都不一样,决不能有任何瑕疵。

外景本可放在北京郊区的影棚中,能节省经费,但真实性高于一切,李路导演跑遍东三省,决定用实景,把主拍摄地放在吉林。

有一场周秉义上山的戏,镜头很短,为了真实,选在长白山老秃岭拍,当时雪已没腰,上山得走二三十里路。连制片主任都说:导演别闹了,不可能上去。在李路坚持下,铲雪车开出一条上山的路,上山后,拍得的效果果然不同。

为拍实景,全组100多人辗转多地,分成两组行动,不合格的镜头,统统重拍。

至于片中的重要场景,工人临时小区光字片,实在找不到实景,便用了近200名建筑工人,搭出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布景。在原著中,有一段大雪压塌房的描写,编剧王海鸰很想加入剧中,李路导演无可奈何:用的是布景,实在拍不了。

真实是自然主义的生命线,反复锤炼,才有名品。一个细节印证了剧《世间》的匠人精神:初剪版是88集,后压缩成72集,再压缩到62集,最终是58集。可以说,成片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经反复斟酌。

编剧王海鸰说: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写完第35集剧本后,《世间》开机,可在拍摄中,为了精益求精,不断推翻旧剧本,此外还要把剩下的新剧本写出来。演员们每天拍完戏,集体讨论剧本,凌晨两三点讨论完,再发给王海鸰。

王海鸰已近70岁,实在受不了,问导演团队:你们不能正面激励吗?一看剧本,就说王老师有一二三四不好,需要改,有没有好的地方?导演团队回复说,当然有好的地方,就没必要说了。王海鸰说:我说得说啊,你们得夸我,像对幼儿园的小孩一样,要正向激励。

因睡眠长期不佳,王海鸰让导演团队早晨6点再发回复。结果自讨苦吃,她说:还不如晚上发——万一表扬我了,还能睡个好觉。为等结果,得一直熬到6点。

工作压力太大了,拍摄期间,王海鸰甚至没探过一次班。演员有什么意见,直接给王海鸰发微信,都是语音,一发就好几屏,都是讨论剧情、讨论人物,用王海鸰的话说,其中95%的意见都是对的。

这种九蒸九晒式的折磨,确保了《世间》的自然主义品质。有网民抱怨它节奏慢故事弱,可它就是好看,就是抓人。在艺术世界中,真实性是全球语言,所以《世间》开机不久,美国迪士尼公司便买下了它的海外版权。

03

生命路万千,全靠往前走

真实性之外,还有典型性。看过原著的一些读者表示:《世间》讲的是平民子弟的故事,但不是平民子弟的成长奋斗史。在今天,奋斗史更易赢得掌声。

然而,原著中的主角周秉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用梁晓声的话说,他本身就是工人,到最后小说结束的时候他还是一个领退休金的工人而已。原著中的周秉昆虽仗义却胆小,虽努力却无恒心,他的命运多由偶然决定,他的理想只是顾小家。该如何才能拍得他的典型意义呢?

确定雷佳音出演周秉昆时,颇有不同意见。雷佳音在《长安十二时辰》扮演刚猛的主角,得到观众认可,如今去演普通人,观众能接受吗?为此,招盛纯特意和雷佳音见了一面。交谈间,雷佳音坚定地说:我就是周秉昆,我一定要演,我必须演。

雷佳音之所以这么坚定,因为他的父亲和周秉昆一样,也生于1953年。父亲特意叮嘱雷佳音,一定要好好演,他想从周秉昆身上找寻年轻的自己。这种使命感,激发了雷佳音。剧中周父、周母去世前,雷佳音在床边上问:爸爸,我们三个孩子,你最喜欢谁啊?周父说:你不在的时候,我说你姐,你姐不在的时候,我说你哥。这场戏是雷佳音一次即兴发挥,让李路导演大呼:雷佳音可‘贼’了。

《世间》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辛柏青、宋佳、殷桃、丁勇岱、萨日娜、成泰燊……每个演员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出场就能让观众记住。典型是烘托出来的,没有人是孤独地活在世界上,都在关系中生存,正是关系,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偏好、认知等。《世间》有四梁八柱之说,四个人都是主角,八个角色都对全剧起着支撑作用。当每个人的表演都有特色时,典型性自然也就立了起来。

至于服务性。《世间》原著偏钢铁色,更冷峻,但梁晓声在创作中始终强调善与凉爽。梁晓声童年时家境贫寒,上学时常逃学,只想早工作、为父母分忧,为多赚钱,他主动去插队。历经磨难,梁晓声大彻大悟:你再回忆时,那些便都归零了,变得不重要了。我觉得把这些拿出来夸大、放大,才算有深度,这不是我写作的方向,我写作的方向是追问一些人为什么他们心里还有同情,还有善,还有闪光点。

小说《世间》正是梁晓声对苦难为何压不倒良善的又一次追问,剧准确地把握住了那个基本点。

编剧王海鸰第一次与李路导演接触时,双方便达成共识:那个共识就是,在小说原来的基础上,底色要调整,一定要调亮。50年艰难,几乎每个阶段都曾遇到过不可解决的困难,正因绝不会反复咀嚼:我可怎么办?靠往前走,才走到了今天。而驱动我们往前走的力量,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源于已内化为本能的向善精神,源于儒家文明的滋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追求大我的周秉义,追求小家的周秉昆,乃至追求自由的周蓉……他们都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己。这体现出《世间》的现实关怀:不论漂泊、迷茫多久,我们终都会回到根脉处,继续往前走。

自然主义依然是公共美学的最大公约数,只要扎得下去、不避繁难,坚持创作良知,不放弃对人生、对世界的责任,就能做出好作品。

回想初心,招盛纯说:能获得梁老师的版权授权,深感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我们希望联合最优质的创作力量,共同打造出一部兼具收视和社会影响力的现实题材力作。

-------------- 往期回顾 --------------

原标题:《剧《世间》:记录四十年中国人的生活》

阅读原文

发布于 2022-09-26 23:09:5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8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