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什么工业能带动]农村社会学第十一章农村工业化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农村工业化概述

1.什么是农村工业化

(1)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进而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工业化同时还会引发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2)农村工业化的概念

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社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持续动力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的具体含义包括:

①农村工业化是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它遵循工业的一般规律;

②农村工业化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整个进程受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③农村工业化的目的是对农村社区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改造,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3)原始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农村工业化

①原始工业化理论的概念

a.定义:原始工业化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是以传统方式组织而又面向市场,以乡村为主的快速工业增长。

b.特征:原始工业化促生了新的人口增长机制,早婚多育成为乡村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

c.原始工业化促进了乡村工业生产和商业性农业的地区分工。

d.原始工业化的发生先于大工业化,且为大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前一种工业化并不必然和自动导致后一种工业化。在缺乏大工业所需原料和能源的地区,尤其是社会-政治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原始工业化与大工业之间的联系会陷于断裂,出现逆工业化的现象。

②原始工业化理论的评价

a.它意识到西欧工业革命的发生必须以传统社会的初步改造为历史前提,而传统社会的主体就是乡村;

b.它指出工业化是由前工业社会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促成的;

c.它强调工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形成过程。

③原始工业化理论对当代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b.乡村工业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社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工业化直接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当代中国乡村工业的崛起,不仅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c.今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西欧工业化之间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后者乡村中较早发生的原始工业化。中国的农村工业化就是工业化中的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异军突起的工业化)。中国的农村工业化,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发展道路。

2.农村工业化的意义

(1)农村工业化是国家工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农村工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力。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配置。

③工业化弥补了城镇工业的薄弱环节。

④专业化分工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2)农村工业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现代化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农业,这些依靠农业自身很难办到,必须借助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力量,实行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将农业现代化纳入到农村工业化的轨道上去。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①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②农村工业化发展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③农村工业化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④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提供直接的物质技术基础。

⑤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用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去替代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突破了农村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开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农村工业化还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了贡献。

(4)农村工业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工业化的出现和发展还使城镇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我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1)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①中国学术界早期对工业化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是从四个视角展开的:

a.农村人口过密化的视角;

b.重新构建乡村基础的视角;

c.农村经济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视角;

d.改变农村土地关系的视角。

②中国早期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提出从两大视角提出来:

a.在改良的视角下,有两条提出问题的路径:

第一,从生产要素的路径提出工业化的问题,认为在资源短缺、人口过密化、农业人工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过低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道路的各种思路。沿这条路径提出问题的人,多是学院派学者。

第二,从传统文化的路径提出工业化问题,认为要重塑伦理社会的乡村基础,并在合作的基础上走由农业引发工业、为了消费的所谓第三条道路,杜绝走商业资本、为了营利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强制集团化的工业化道路。其代表包括定县主义派和村治派。

b.在革命的视角下,也有两条提出问题的路径:

第一,从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系统来思考中国农村的工业化问题;

第二,从生产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强调必须从改造农村土地关系人手,走反帝反封建来发展农村生产力并与工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2)费孝通农村工业化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费孝通早期的农村工业化观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①中国社会的根本精神是一个乡土社会。

②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从中国现在的生产技术和分配方式来说,土地不但不能单独养活农村里的人口而且也不能利用农村里所有的劳力。其出路一是积极发展工业,二是消极地节制生育。

③中国乡村中的工业是农村经济的必要部分。

④中国的乡土工业包括以下特点:

a.一个农家可以不必放弃他们的农业而参加工业;

b.乡土工业的地点分散在乡村里或乡村附近;

c.这种工业的所有权属于参加这种工业的农民;

d.这种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农民自供的;

e.这种工业所得到的收益能最广泛地分配给农民。

⑤中国乡土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

a.家庭工业,是在农闲基础上用来解决生计困难的工业,其基础是农业里的剩余劳力。

b.作坊工业,它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和一定的设备,其基础是农业里累积下来的资本。作坊工业在传统经济中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⑥分散在乡村的工业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上有它的限制,需要在技术和组织上变质。

⑦主张就地推广小型工业到乡村里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工业着想,而是为了这三万万几千万的农民着想。

⑧国际投资,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固然盼望国际的协助,但是决不能把国际投资作为必需的条件。

⑨手工业中人和工具的关系是:人是主,工具是客。主客之间充满着伙伴精神。

⑩从农业到工业——中国工业化的要义是把一辈子本来属于农业的人变成工业的人。

4.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

(1)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

①要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

②社办工业生产方向;

③社办工业生产方针;

④社办工业要发展轻重工业生产;

⑤公社工业发展靠自己积累加上国家的扶持;

⑥城镇工业要支持农村工业;

⑦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希望。

(2)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思想的意义

①把农村工业化作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指明了道路,也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找到了途径。

②强调要重视农民在实现国家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农民不仅是城镇工业化后备工人输送、资金积累、原材料提供的主渠道,也是工业品销售的主市场,更是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我国工业化没有农民的参与是实现不了的。

③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实现工业化,只有实现城镇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④农村工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农促工,以工支农,亦工亦农,使工农协调发展。

⑤在计划经济下,探索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后市场交换的形式。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但对农村工业却让其在国家计划体系之外,靠市场调节和交换生存,也就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之外,让市场经济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在计划经济下对市场经济的探索。

⑥农村工业化的实现要量力而行,它的发展要靠自身积累,而不能靠剥夺农民和平调别人财产。

二、我国农村工业化历程与特征

1.中国的乡村手工业传统

(1)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十分发达,伴生而来的是家庭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手工业规模小,往往不需要严格的系统和等级管理,也不需要通过组建严密的组织来完成,只需要家庭或少数几个人就能进行操作。

(3)由于专业性分工和区域性分工,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手工业品的商业交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4)虽然现代工业的起步得益于手工业发展和发达,但由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相当成熟,小农经济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加之传统的农村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封闭和完整的系统,这些都阻碍了农村自身对外部社会的开放以及外部工业化新因素的吸纳,妨碍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2.1949 年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历程

(1)改革开放前,中国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作为组织依托、从农业中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工业化道路。这一策略实际上将广大的农村人口排斥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之外。

(2)1958 年农村工业的大发展获得了契机。公社工业随着人民公社的组成应运而生。

(3)1960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作用开始表现出来,农村经济也遭到巨大破坏。

(4)1970 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会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5)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中国农村工业在相当艰难的环境中顽强生存且日益壮大。

3.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过程

(1)酝酿阶段(1978—1983 年)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地农村地区走上了农村工业化之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社队企业发展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处于调整阶段,社队企业总数得到控制。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阶段(1984—1988 年)

在 1984 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农村非农企业的作用,把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并制定了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的总方针。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从经济、社会乃至生活方式上推动了中国农村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3)治理整顿阶段(1989—1991 年)

针对经济过热问题进行治理整顿,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政策,农村工业受到一定影响。但 1991 年农村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随着农村工业的深入发展,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环境治理问题、企业经济效益问题逐步凸显。

(4)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6 年)

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一阶段农村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5)改制与创新阶段(1997 年以后)

虽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乡镇企业还是进入了改制和创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乡镇企业也开始各种制度上的改革,探索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适当途径。

4.乡镇企业崛起及其成功的理论解释

目前,学界对乡镇企业崛起与成功的最有力的解释可以分为三类。

(1)经济结构论。这类解释以两位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巴里·诺顿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在赶超战略下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当时国有企业生产的大多数是重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乡镇企业正是通过填补这项结构上的空缺而兴起的。另一位学者李稻葵讨论的不是产业结构而是市场结构。乡镇企业繁荣的时代是计划与市场双轨并行的时代,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而乡镇企业作为新生事物,与计划体制没有旧有的联系,其带有政府色彩的背景又十分有利于这些企业在当时并不完备的要素和产品等灰色市场中进行各种规范或不规范的交易。

(2)政府行为论。在财政包干制下,无论乡办企业还是村办企业,都能为地方政府贡献大量的产品税和增值税,乡办企业还能为乡镇政府的预算外财政提供企业上缴利润。

(3)历史背景论,与前两类解释相比,更加注重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初期乡镇企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这类解释认为,乡镇企业这样一种看似不具有经济合理性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依赖的是中国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

三、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模式

1.农村工业化的不同发展模式

模式被称为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论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经济地理、资金技术各不相同,其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必然有各自的个性和独特的特点,从而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外生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外生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指农村工业化主要是城镇工业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的产物,而不是农村地区自身发展非农产业。

(2)内生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内生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指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而不是主要依靠城镇工业的扩散来发展农村工业。

(3)综合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综合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指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兼有两种以上的发展方式。

2.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产生

费孝通和其他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对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阜阳模式、耿车模式等许多不同特征的工业化道路。

(1)前三种模式因分布的地区广阔、发展迅速而备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①温州模式所代表的是以家庭加工业和贸易为特点的乡镇企业类型;

②珠江模式的特点在于外资的大量引进和三来一补;

③苏南模式是以集体所有制和政府经营为其主要特点。

(2)从工业化的推动者来说

①温州模式属私人发动型;

②苏南模式更倾向于政府(集体)发动型;

③珠江模式则兼而有之。

(3)从资金来源来看

①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倾向于资金自给型(内生型);

②珠江模式则倾向于引进外资型(外来型)。

3.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三大模式

(1)苏南模式

①1983 年,费孝通在《小城镇 再探索》一文中最先将苏南工业化的模式归结为苏南模式。不同的学者对苏南模式也有不同的概括:

a.费孝通认为,苏南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集体所有制、接受大城市的辐射、政府经营、离土不离乡、工农相辅。

b.朱通华将苏南模式总结为由苏锡常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县乡政权直接领导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c.陶友之认为苏南模式有五大特征:以区域性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以农工副三业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横向经济联合为纽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d.学界较认同的说法是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

第二、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江苏呈直线下降之势,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企业亏损面逐步扩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苏南模式开始持怀疑态度,反思苏南模式。学界对苏南模式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终结派,二是维护派。

a.终结派批评苏南模式的弊端主要是产权不清和政企不分。

b.维护派则反对苏南模式终结的观点,认为苏南模式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道路,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新苏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传统乡镇企业改制后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吸引外资的能力空前提高,外向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④评价

a.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苏南农村形成苏南模式是必然和自然的,其具有集体经济为主和政府推动的特征,和浙南温州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有着显著区别,在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整体背景下形成一种具有典型特色的发展模式。

b.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传统苏南模式没有根据内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因势应变,苏南农村经济已经遇到其自身所能容纳的最大的生产力。对模式持一种凝固化的、抱残守缺的观点,只能进一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苏南错过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只有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充分重组和调整,通过企业改制明确产权,改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实现政企分开,苏南农村经济才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从衰退中走向新生。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对温州独特经济发展道路和特色的一种理论概括。在早期,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地区通过发展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推进非农化,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①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a.民营企业以农民家庭为投资主体,家庭工业遍地开花,规模小、周转快、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从产业来说,以小商品为主,并且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c.形成了系统的全国型营销网络和专业化的小商品基地(批发市场)。

d.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经济发展,不过多干涉企业的发展和运行。

②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差别在于,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

③温州模式的本质特点即民营化和市场化的特点没有变,并且区别于早期阶段,温州的民营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

(3)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对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特色的概括,主要特点是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前店后厂三来一补为工业发展特色。

①从发展历程看,珠江模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a.孕育阶段(改革开放—1984 年)。在这一时期,国家成立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其他地区的农村工业化特点与苏南非常相似,但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势在必行。

b.发展阶段(1984—1992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与香港等地合作,农村工业形成前店后厂和三来一补的特色,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c.高速发展阶段(1992 —1997 年)。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鼓励了珠江三角洲的人民,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工业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规模大的乡镇企业。同时,许多乡镇企业启动了产权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阶段(1997 年以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开始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重新考虑发展方向,主动顺应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三来一补企业向三资企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②珠江模式充分利用了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地区。

4.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1)启动或发展方式:内发型与外发型

①农业推动型

这种类型也被称为内发型模式。窦店模式、阜阳模式、广汉模式等都是这种类型。

这方面的例子以阜阳模式最为典型,

a.阜阳地区离大中城镇远,很难接受城镇工业的辐射;

b.阜阳地区一直比较贫困,农村经济积累较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很难从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开始起步;

c.阜阳地区经商意识不强,没有便捷的对外交流地理环境,很难发展与本地产品无关的商业。

因此,阜阳地区只能依靠其基础产业即农业的推动,这也推动了此类地区的农业大幅度增长,为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增长在资金和原料上创造了条件。

②工业自发型

这种模式是农村社区范围内工业发展在先,市场形成及成长在后,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社区范围以外的市场力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南模式。从工业结构来看,苏南农村工业是以一般制造业而不是农副产品加工为启动及主导产业,产品市场主要在城镇。珠江模式也具有这种特征。与苏南地区不同的是,这些地区是侨乡,农村工业化得到了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华侨的大力支持,属于有外力推动的工业自发型农村工业化模式。

③市场拉动型

这种类型与工业自发型不同,在社区范围内是市场形成或发展在先,工业发展在后,由市场来拉动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温州模式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农村市场和农村商业拉动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启动了温州工业化的车轮。从内外原因来分析温州工业化进程可以看到,温州有功利、重商的区域文化传统,长期受小商品经济环境的锻炼;温州本身就是一个商业城镇,工业并不发达;此外,温州农村的经济结构分散,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因此,温州农村工业化是由农村市场拉动的,温州农村工业化程度也要比苏南地区低。

(2)启动或主导产业

①外发型模式的主导产业类型

a.苏南模式,它属于工业外发型,最先启动的是机械业,以农机修理和制造作为主导产业。苏南农村工业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工业为中心,由机械、纺织、化工、建材四大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并由此带动了农村工业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b.珠江模式,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推动高、精、尖、稀、优、偏产品出口及发展中外合资企业。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工业化是依靠出口导向工业和进口替代工业作为启动。

c.山西省平定县,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主导产业的地区。

②自发型模式的主导产业类型

a.属于市场拉动型的温州农村的政策条件好,很早就形成了以经营日常消费品为主的专业市场。此外,前店后厂型的家庭企业较多,每一专业市场同时又是某一类商品的专业生产区域。

b.农业自发型的地区,以阜阳地区为例,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作为农村工业化的启动产业。

(3)主要发展力量

①政府发动:1978 年以前,我国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显然,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可以作为启动者。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

②个人发动:1978 年后,我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农户成为土地经营者,农户或农户联合也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可以作为启动者,以温州地区为典型。

③政府与个人共同发动:在集体或合作经济力量较弱的地方,启动者往往是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联合,在有条件的地方,外来力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习题详解

1.我国农村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答: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意义主要包括:

(1)农村工业化为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国家工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农村工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力。农村工业化从农具和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正好支持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建设与补给的作用。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配置。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了农业发展的障碍。

③工业化弥补了城镇工业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农村工业是从建材业、农机业、食品业等城市短线产业起步;同时吸纳了不适于城市兴办而适于农村发展的工业企业。

④专业化分工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许多小型乡镇企业规模小、分布广、劳动力成本低,适宜做城镇大企业的分包者,让某些加工环节独立出来,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2)农村工业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①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②农村工业化发展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③农村工业化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④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提供直接的物质技术基础;

⑤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用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去替代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4)农村工业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工业化的出现和发展还使城镇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企业集中于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大量增加,城镇的性质和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农村工业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流通中心和经济信息中心,它们自身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费孝通的农村工业化思想是什么?

答:(1)费孝通早期的农村工业化观主要有:

①中国社会的根本精神是一个乡土社会。

②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从中国现在的生产技术和分配方式来说,出路一是积极发展工业,二是消极地节制生育。

③中国乡村中的工业是农村经济的必要部分,农业和工业相辅相助,构成了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④中国的乡土工业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a.一个农家可以不必放弃他们的农业而参加工业;

b.乡土工业的地点分散在乡村里或乡村附近;

c.乡土工业的所有权属于参加这工业的农民;

d.乡土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农民自供的;

e.最主要的是乡土工业所得到的收益能最广泛地分配给农民。

⑤中国乡土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

a.家庭工业,其基础是农业里的剩余劳力。

b.作坊工业,基础是农业里累积下来的资本。作坊工业在传统经济中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⑥分散在乡村的工业在现在技术的应用上有它的限制,要引用机器和科学技术,采取合作方式,中国乡土工业的复兴才有可能。

⑦主张就地推广小型工业到乡村里去的出发点是为了这三万万几千万的农民着想。由此可以实现在民生上是东方式的小康生活。

⑧国际投资,不论是私人的或是国家的,必然有政治性的条件,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固然盼望国际的协助,但是决不能把国际投资作为必须的条件。

⑨手工业中人和工具的关系是:人是主,工具是客。主客之间充满着伙伴精神。人和物是相成的,人在物里完成他的生活。

⑩从农业到工业——中国工业化的要义是在把一辈子本来农业的人变成工业的人。

(2)改革开放后,费孝通继续农村工业化的研究,追踪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认为苏南的乡镇工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了一种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由此总结了存在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模式:

①以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

②以小商品,大市场和个体私营企业为特征的温州模式;

③以三来一补前店后厂为代表的珠江模式;

④通过利用外资来发展的侨乡模式;

⑤以家庭副业的庭院经济为基础的常德模式。

费孝通最终提出因地制宜,不同模式,随机应变,不失时机的观点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类型,对模式的理解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层面,避免了僵化的形而上学争论。

3.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是什么?

答: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如下:

(1)要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毛泽东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土地有限的前提下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进行工业化,促使农民变为工人。

(2)社办工业生产方向。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

(3)社办工业生产方针。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不要办那些本地没有原材料、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原材料的工业,以免增加成本,浪费劳动力。在生产技术方面,应当实行手工业和机器工业相结合、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4)社办工业要发展轻重工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以及采矿、冶金、电力等轻重工业生产。

(5)公社工业发展靠自己积累加上国家的扶持。毛泽东认为农村工业化一方面靠农村经济自身的积累,另一方面依靠国家扶持。

(6)城市工业要支持农村工业。地方国营的中小企业,可以下放一些给公社经营,保证上缴利润,原来这些企业的上缴利润由公社包缴。

(7)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希望。

4.比较几种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异同。

答:农村工业化模式是各个地区或地点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区别于其他地区或地点的特征,或是一些地区或地点摸索出的一些值得总结和分析的经验。费孝通和其他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对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阜阳模式耿车模式等许多不同特征的工业化道路。

(1)相同点:都是各地区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根据当地的特点摸索出来的一些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区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们之间在发展中相互学习,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2)不同点:

①资金来源不同

a.温州模式代表以家庭加工业和贸易为特点的乡镇企业类型,苏南模式是以集体所有制和政府经营为其主要特点。二者倾向于资金自给型。

b.珠江模式的特点在于外资的大量引进和三来一补, 则倾向于引进外资型(外来型)。

②工业化的推动者不同

a.温州模式属私人发动型;

b.苏南模式更倾向于政府(集体)发动型;

c.珠江模式则兼而有之。

③启动和发展方式不同

a.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都属于工业自发型,是指农村社区范围内工业发展在先,市场形成及成长在后,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社区范围以外的市场力量;

b.温州模式属于市场拉动型,是市场形成或发展在先,工业发展在后,由市场来拉动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

④发展结果不同

a.苏南模式在一段时期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后期没有根据外部经济形式而改变阻碍了苏南经济的发展;

b.温州模式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本质特点即民营化和市场化的特点没有变,并且区别于早期阶段,温州的民营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

c.珠江模式早期主要是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前店后厂三来一补为工业发展特色,在经济危机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5.我国农村工业化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1)乡村手工业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十分发达,伴生而来的是家庭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手工业规模小,往往不需要严格的系统和等级管理,只需要家庭或少数几个人就能进行操作,无法和现代工业相比。虽说现代工业得益于手工业发展和发达,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和手工业非常发达,这阻碍了农村自身对外部社会的开放以及对外部工业化新因素的吸纳,从而妨碍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2)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工业化

新中国在成立的前三十年,利用工农剪刀差实行国家工业化战略,导致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村既需要为城市工业化发展提供剩余,又要支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面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农村社区的发展困难可想而知,而大量不可流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的现实困难进一步加剧。农村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生存方式的内在动力。

(3)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

①酝酿阶段(1978—1983 年)

这一阶段社队企业发展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社队企业处于调整阶段,社队企业总数得到控制。

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阶段(1984—1988 年)

在 1984 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农村非农企业的作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从经济、社会乃至生活方式上推动了中国农村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③治理整顿阶段(1989—1991 年)

针对经济过热问题进行治理整顿,农村工业受到一定影响,但同时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随着农村工业的深入发展,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环境治理、经济效益等问题逐步凸显。

④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6 年)

南方谈话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农村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⑤改制与创新阶段(1997 年以后)

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乡镇企业还是进入了改制和创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乡镇企业也开始各种制度上的改革,探索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适当途径。农村工业化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开始从草根工业向大工业迈进。

发布于 2022-09-26 18:09:07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93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