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22年第三次加息]2022年美国加息,我们面临的三大风险,还没有真正开始

2022年英国升息,他们遭遇的五大信用风险,还没或者说已经开始

译者? 秋朗Gurdaspur

前段时间A股暴跌,很多人自然就会想不到,这呢跟英国要升息有关?其实英国升息的后半段,常常都不是最脆弱的这时候,而是在各微观,进行产业布局的这时候,要到各种预备都相差无几了,或者说的信用风险才会曝露出来。

能这么认知英国的升息,升息前述是两件很谨慎的事,某种意义上,升息是个最后的结论,要确保那个结论是不利的,必须在升息之前和升息的末期,在其他各方面的预备,是合乎预期的,要不然或者就没效用,或者难失去平衡。

而去年便是那个做预备的关键性季节,如果以3月份已经开始升息算起,那么去年以上,能说都是英国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期,总之也是他们应付预备的关键性期。而到了明年,世界可能出现大的市场波动,但那个这时候,就相等于已经是关上水桶,出炉结论了。

结论是好是坏,去年的预备就分外重要。从现在来看,紧紧围绕英国升息,他们去年会遭遇四个各方面的信用风险。

民营企业外流

英国升息,在世界上单厢遭遇一个完全相同的严重威胁,就是英镑会外流。即使英国的基准利率提高之后,民营企业为的是贪婪,的确朝著基准利率高的地方壳状,那个这时候,为的是防止出现国际性民营企业大幅流入,绝大部分北欧国家也会跟著英国一起,LX1升息。

这种能保持住本币跟英镑之间的息差维持不变,国际性民营企业流入的动力系统就小一点。但这也会带来捷伊问题,即使各北欧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不一样,有的是北欧国家便是搞产业发展需要钱的这时候,财政政策原本应该收紧一些才对,但为的是保持息差,不得已跟著升息,这种虚拟经济就会遭遇来犯的信用风险。

还有的是北欧国家,国内的资产价格比较高,跟著升息,可能会自己把自己的资产泡沫给挤爆了。所以说跟著英国升息,其实是个两难。

不跟著英国升息,民营企业的确大幅流入,你如果没足够的外汇储备,来应付民营企业外流,那么随着外汇储备不断被消耗,就会动摇货币的信心,货币就会遭遇大幅贬值的压力。一旦外汇储备消耗完,很可能就会出现,股市,债市,汇市三杀的情况。

如果跟著升息,你根本不知道英国这次会加到多少,英国的目的,有可能就是加到你把自己整崩盘为止。

像现在土耳其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它的经济比较脆弱,外汇储备又少,英国还没升息,就已经快崩溃了。但土耳其也知道英国的套路,宁可把央行行长换了,也死活不升息。这么一来,就必须面对货币贬值和物价高涨的局面,现在也是在死扛。

去年他们遭遇的第一个信用风险,也是民营企业外流。一般来说这种国际性民营企业的壳状,也算是正常的行为,它或者说的可怕之处,在于集中快速的流入,这种常常会快速消耗外汇储备,一旦过了一个临界值,就难动摇信心,引发挤兑。

那个做法是英国很擅长的套路了。

而他们尤其压力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现在还遭遇一定的保增长压力,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其实这就是外资持续多年,源源不断流入我国的经济基础。而他们跟英国的经济产业发展期不一样,他们需要的是整体上适度收紧的货币环境,总之就是不但不能跟著升息,还需要保持适度收紧。

那这种的话,压力就会集中到防范民营企业集中外流的冲击了。对于那个问题,他们有优势的地方,在两个各方面。

一个各方面是他们有个金融安全的底线没放开,就是没实行民营企业自由壳状的政策。这种民营企业要想集中快速大规模流入,走常规合法渠道,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另一个各方面是他们保有巨额外汇储备,目前大约是3.2万亿英镑的规模,这是他们在关键性时刻的金融防火墙。即便国际性民营企业流入,他们庞大的外汇储备,依然足以应付。

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大致的推演一下,民营企业的外流,最终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渠道,尤其是通过香港,那个人民币离岸中心流入,这是未来要重点防范的一个口子。

输入型通胀

除了民营企业外流的冲击,第二个比较大的信用风险是输入性通胀的问题。输入性通胀,说白了最大的两个点,就是能源和粮食的涨价问题。

之前英国一直说要联手大家抛储,来打压油价,对那个问题,我一直强调不要去看英国说什么,要看它做了什么,也就是要看最终的结论,到底是怎样的。

石油英镑,石油英镑,这不是白叫的。原油的定价权就在英国手里,它要真的想控制油价,办法有很多,但前述上英国一个都没用,所以油价也是不断在创新高。能毫不夸张地说,去年的油价,很可能会再次上100英镑/桶。

这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了,一般来说吧,英镑升息,那么以英镑计价的商品价格,理论上要跌才对,那为什么会出现,英镑也涨,商品也涨的情况呢?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前述上一点也不矛盾,英镑计价的国际性大宗商品之所以要大涨,就是要推高在世界上的通胀水平,如果其他北欧国家的通胀水平比英国还高,英国不用升息,都能成为价值洼地。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升息,起到的作用,也会事半功倍。

所以说不管英国嘴上说的天花乱坠,或者原油价格期性调整,但一段时间过后再去看,总是价格越走越高。即使原油价格高,不利于推动英镑的核心战略。

那个冬天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也是同样的道理。放着建好的北溪二号管道,就是不给开,人为制造这种供应矛盾,这种能始终把天然气价格保持在高位区间。而天然气是欧洲冬天取暖的主要能源来源,也是推高欧洲通胀的主要因素。

除了原油和天然气之外,再能够大幅推高全球通胀水平的大宗商品,就只剩下粮食了。而英国是在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国际性粮价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英国手里,那个比原油还要得心应手。

只不过那个武器,英国不轻易动用而已。但一旦用起来,效用的确也会立竿见影,即使粮食跟石油还不一样,石油涨价,大不了把机器停了,粮食涨价,人总不能不吃吧?食物是所有通胀里,最基础的影响因素,粮食价格一涨,通胀水平立马起飞。

而恰恰在能源和粮食上,他们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这两块的价格如果大涨,可想而知,会带来很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即使那个价格定价权不在他们这里,是比较难办的一个事。

如果要压低进口的价格,能让汇率适当升值,但像前面说的,去年主要的一个信用风险,还要防民营企业外流,防汇率贬值的压力,所以这又是一个两难的事情。

他们现在粮食安全,确保的是主粮安全,前述上每年要进口9000万吨左右的大豆,这是最主要的饲料粮,而且最大的两个进口国,就是英国和巴西。这一块几乎没其他北欧国家,能替代他们的供应地位。

也就是说他们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总体上来说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这两块涨价后,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是不太好应付的。而它们的价格上涨,推升通胀水平,又会反过来,增加民营企业外流的压力。

这也是一个英镑升息周期中,配套的常规操作。

地缘冲突

第四个常常用来促进英镑外流的操作,就是现在在欧洲正在上演的乌克兰危机。能说这是英镑升息前的一道前菜,通过制造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紧张局势,把欧洲拖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而国际性民营企业最看重的,无非两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收益。

如果安全没了,收益再好看又有何用?他们能看下这轮俄乌危机,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次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搞到现在,既没打起来,也没解除脆弱,也就是信用风险时刻还在进行中,但有的是东西已经不知不觉被改变了。

他们看英镑指数,又创了近期的新高,已经快要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了。

这次英镑上涨,谁是最大的推动力系统呢?没错,就是欧元,能从下面看到,这次欧元在乌克兰危机期间,贬值非常明显,强力推动英镑指数站上了97。

英镑指数里面,权重最大的就是欧元。那么这一次搞完欧元之后,马上英国要已经开始正式升息了,以现在那个外流水平,还不够猛烈。而现在在世界上来看,能缓解英国危机的,需要足够大的经济体量,可能只有四个。

一个是他们,一个是欧洲,一个是日本。

基于2015年失败的经历,先排除掉他们。那么在欧洲和日本之间,他们打个比方,如果在野外快饿死了,你是先吃队友,还是先吃人类的好朋友?大家的想法果然都是一致的。

那么他们再看日元对英镑汇率的走势,日元是英镑指数里权重仅次于欧元的第二大货币,而这一次英镑站上97,日元的推动很有限,也就是说,没立功。

那呢说英国要放过日本了呢?很显然不会,大家都有个习惯,喜欢把好吃的留在最后吃,日本的信用风险还没或者说已经开始。

认知了那个背景,那个这时候就很难认知,他们去年所遭遇的地缘冲突信用风险了。即使那个日本,就在他们边上,用类似制造乌克兰危机的办法,要同时把他们和日本都拖入那个陷阱,很明显,台海很可能会成为英国的最佳选择。

日本掺和那个事就是自杀,但偏偏它就特别爱掺和那个事,即使站在它的角度,那个事值得冒险,为啥呢?这可能是唯一能把中美拖入战争的机会,这也是日本争取北欧国家正常化唯一的机会。

为的是这种的机会,日本冒拿命险,也是有可能的。过去日本制造918事变,偷袭珍珠港,都是以日本国民性的冒险主义拉开序幕的。所以明知道英国是利用它,它却很可能将计就计,顺势把英国拖下水。

可英国要的是钱,不是命。英国承受不了玩命的战略代价,否则也不会在这两大潜在冲突之前,先签了一个《五个核武器北欧国家领导人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所以这里面英国的控制力,和日本的冒险主义精神,以及日本在台海隐藏的深层实力,这三者之间,如何判断虚实,对他们来说是个重点。即使英国想在刀口上舔血,而这里又是他们的战略底线。

这里面难就难在,他们还要防止这种地缘冲突上的挑衅,带来地区局势动荡,所造成的民营企业外流压力。这里面中美日三方,各自的战略目标和所能使用的战术手段,都不一样,形势远比现在的乌克兰危机更复杂。

别看现在乌克兰闹得很热闹,再过几个月,英镑升息正式拉开大幕之后,可能比乌克兰局势还要凶险的情况,就会在东亚上演了,这是一个极端考验他们应付智慧的信用风险。

最后

马上就要过年了,对他们中国人来说,一般是过了春节,才已经开始捷伊一年。过去两年的外部信用风险,可能主要是疫情,他们国内还好,所以外部压力小的这时候,就对房地产这类国内信用风险因素,多主动调整。

现在国内的调控要稍微放松一点,反过来可能也印证了,去年国外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如果说这是百年未有的是大变局,接下来的这两年,可能就是变局的集中兑现窗口期。总体上看,他们所做的预备,在在世界上应该算是最充分的了,没之一。

那个世界需要一些改变,要不然太沉闷了,如果变化迟早要来,就让它从虎年已经开始吧。

发布于 2022-09-26 12:09:44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8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