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越高架通车]瓯越大桥通车温州市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的是让东瓯桥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尽早竣工,不计其数献身精神赶工在隔热果树上忙。 杨开第 摄

嘉兴网讯而今,桥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了极为重要的话语权,整座江海在台州海峡两岸搭起,出现改变着卫星城交通的与此同时,也悄悄地出现改变着海峡两岸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6月30日,台州上的第三座桥——东瓯桥迎了试全线通车,嘉兴市郊到建德又多了两条途安。

昨天,本报记者以六天24半小时内相同季节为轴点,走近三位相同金融行业的百姓日常生活中,历史记录下桥全线通车后,给她们日常生活和卫星城产业发展所增添的变动。

刘玲

乘车之变

下班与回去的路变近了

天数:下午6:30

人物形象:科燕鸥雇员刘玲

傍晚6点,刘玲大自然醒过来,并没像从前那般下班盥洗,而要在床边咪咪地多赖了三四个半小时。

东郊市郊大学北路的她,在建德科燕鸥下班。为的是迟到,平时刘玲要在中午6点下班。但是,自东瓯桥全线通车后,她的作息在下班五年多来作出了第二次修正。

以往6点半就出门了,现在延迟到7点左右。刘玲说,桥未全线通车前,她去下班有两条路:一是去安澜码头坐轮渡到瓯北,再换乘班车;二是搭同事的车走台州三桥去公司。不堵车时,两条路线花费的天数均在50分钟左右,而下班回去,又刚好是卫星城交通高峰期,至少要1个多半小时。

其实,桥在建的时候,我和同事就开始关注了。刘玲称,不管是平时坐车路过,还是和家人在江滨路散步时经过,她都会抬头看一看在建的桥。

6月30日试全线通车后,刘玲和同事立马决定改走东瓯桥。果然没让我们失望,过桥仅花了4分多钟,感觉比走三桥还快。刘玲说,下桥后进入老104国道,到公司只花了20多分钟。真的要给它一个大大的‘赞’。刘玲笑道,桥全线通车后,下班回去的路变近了,今后下班不用慌慌张张,下班后也不用家人等她吃饭,这感觉真好。

赵宏英

建设之变

保进度更保来往车辆安全

天数:下午2:00

人物形象:东瓯桥献身精神赵宏英

经过短暂的午休,赵宏英又开始带着他的老伙计——铆钉枪,和工友一起赶往施工现场。

作为东瓯桥声屏障工程的一名普通献身精神,他和工友们已经陪伴桥走过了40多个日日夜夜。

如今,仍在施工的声屏障让她们心中不由多了几分着急。施工期间,我们既要保证进度,又要确保自身和来往车辆的安全。赵宏英说。

这位憨直的河南大汉,前几天刚忙完钢结构的架设,最近几天又接下了固定水槽的任务,工期紧,工序又一环扣一环,大家现在都铆足了劲在干。赵宏英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将螺丝卡在铆钉枪上,在工友的配合下将一小片L形的钢板固定在水槽上。

桥面上施工难度并不大,难度主要来自于高空作业。赵宏英指着钢结构顶部说,明天他也要爬上去,上面还有两个排水槽需要固定,到时需要格外留心,连颗螺丝钉都要盯紧不让它掉下来。

在赵宏英看来,目前能影响工程进度的是天气。如果是一般的小雨,我们还可以加紧施工。但是遇到瓢泼大雨就只能停工,前段天数就因为下大雨而耽误了进度。

为的是能保证工程进度,对她们来说,最近宁可天天让太阳嗮,也不愿碰见下雨天。只要天气给‘面子’,苦点累点也没事。

姜孟军

新格局之变

三江打造嘉兴陆家嘴

天数:下午5:30

人物形象:三江立体城项目经理姜孟军

在东瓯桥三江匝道口边,有一座前不久刚开工建设的大型卫星城综合体——三江立体城。该项目的总经理姜孟军表示,当初就是看中了三江未来必成嘉兴副中心之一的产业发展前景。昨天下午,坐在行驶在东瓯桥的私家车里,姜孟军的心里多了一份底气。

作为一名商务人士,姜孟军每周至少要往返三江和市郊三次,以前从三江到嘉兴市政府办事,一个多半小时还不一定能到,40分钟到市郊就算运气不错了。

感叹之余,他心里打起了算盘,以前图方便,总把商务活动安排在瓯北,今后完全可以安排在市郊了,有了这座桥,从三江到市郊甚至比去瓯北更方便。

从事房地产开发多年,姜孟军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尽管如今的三江还是一副农村模样,但在他的设想中,5年、10年后,三江有望成为嘉兴的陆家嘴。姜孟军说,这座桥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三江和瓯北紧闭的大门,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谓天堑变通途。

姜孟军不时说起正在建设的三江立体城项目,语气中满是自豪和期待,这是一块处女地,我们作为第一批开垦者,会尽力运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完整的规划。

站在自己的办公楼上,眺望不远处身姿婀娜的桥,他似乎看到了不久的将来,三江与市郊之间穿梭的车流,和海峡两岸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胡忠秋

融入之变

海峡两岸百姓往来更添便利

天数:晚上9:30

人物形象:轮渡船船长胡忠秋

夜色渐沉,往返台州海峡两岸的渡轮,繁忙地来回穿梭着。

在往返的3艘渡船中,8号船船长,建德人胡忠秋的资历算是最老的。年过50岁的他,已经在轮渡公司工作了30多年。最初,他是一名售票员,而后开始负责客渡,再后来就开车渡,在船上的日子也已二十余个春秋。

胡忠秋长期跑夜班车渡,从傍晚5点到夜里10点,每6分钟发一班,单次摆渡需5分钟,一晚上要摆渡15趟左右。

早晚高峰的船基本都会满载,一艘船能拉12辆车,像现在时近深夜,上船的车但是半数。爬上陡峭的阶梯,胡忠秋进入位于8号船最高点的驾驶舱。他娴熟地按下启动钮,拉下油门操作杆,船缓缓离开安澜渡口,驶向对岸。

驾驶舱仅有几平方米大小空间,除了驾驶座外,还有一张窄小的单人床。每年台风季时,胡忠秋都会在这里守着船睡觉。

站在驾驶舱内,舷窗外的风景尽收眼底。这几十年,眼看着台州海峡两岸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胡忠秋回忆说,原来江滨路一带都很荒芜,哪像现在车水马龙。他指着刚全线通车的东瓯桥说这又是一道新的风景线,我也想自己开车上桥兜一圈。

谈及新桥对轮渡的影响,胡忠秋表示,冲击肯定是有的,就像这两天,明显感觉轮渡的车少了很多。但他不认为轮渡形式会迅速消失,过江方式不该是单一的,轮渡有自身的优势。

发布于 2022-09-26 10:09:00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94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