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有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我省24小时暴雨预警系统准确度可达89%,但天气预报仍是国际级痛点

天气预报另一面的误传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最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时节,雷击、暴雨、低温、韦森特,和相应的城市低温、渍水,山区山洪、中南部等自然灾害,都曾许多次地在这个时节逐一拉开序幕。

来自国家预警系统重要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冬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非常多的时节,过去4年,全国冬季预警系统占全年预警系统46%,预警系统最多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击、暴雨、低温预警系统。那些预警系统重要信息与否准确,又能否到达每人公众,是现代人对于气象预报部门的质问和期待。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适逢暴雨或低温天气预报之后,似乎浑然不觉相同的声音再次出现,有的是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雪就真的下雪了,有的是却说,又被糊弄了,该死的暴雨为什么暂时不来该死的暴雨为什么变成了骄阳似火的风雨交加?

那些争论的另一面,与否有现代人知觉上的差别和直觉体会的相同,主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度究竟能达到哪种程度,我省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迳自采访了相关专家。

主观天气预报不许却是直觉体会差别

8月12日,全上海都在等一场暴雨的到来。此前一晚,中央气象预报部门天气预报,长三角地区将于翌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水。

不过,直到8月12日傍晚前后,上海部分区域才再次出现一阵匍枝降水。网上很快轩然大波起来,有的是揶揄龙神入京需要多肽检测,暴雨还在马路上,有的是则埋怨被天气预报糊弄了,同小为暴雨取消预先定下的接吻。

在气象预报学家看来,那场轩然大波另一面存在一个误传,即气象预报部门在天气预报那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水全天为傍晚到白天,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大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预报分析师傅蕾也对此进行澄清:暴雨正在马路上——从声纳图上可以看到,暴雨正逐渐南下影响上海。

中央气象预报部门和上海市气象预报部门也分别得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本轮降水在18时至22时最猛烈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现代人在直觉体会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别。傅蕾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预报上所说的暴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水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体会上会有相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傅蕾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水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暴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暴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体会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低温,有时候现代人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预报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那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天气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天气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冬季傍晚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天气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别。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天气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预报部门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气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天气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体会,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什么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是全球科学痛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预报学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传,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天气预报更是国际级痛点。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天气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预报部门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相同时间尺度、相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能可贵出正确的天气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重要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天气预报中,常会再次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天气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天气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再次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度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痛点。

中央气象预报部门首席天气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相同的可天气预报性。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痛点,我省的暴雨天气预报准确度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预报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他所提及的滚动天气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预报部门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重要信息分析,最后得出天气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天气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自然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天气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自然灾害天气,那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天气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天气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天气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得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省天气预报现有的是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天气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准确度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天气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省24小时暴雨预警系统准确度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省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水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天气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天气预报准确度。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预报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预报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预报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报预测,也已从经验天气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天气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省华南地区的3天天气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韦森特天气预报的改善效果最明显。

据中央气象预报部门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韦森特的24小时天气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韦森特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预报部门首席天气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省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预报部门被世界气象预报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预报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预报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省综合气象预报观测、数值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天气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天气预报预警系统重要信息。

曾庆存面对那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天气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直觉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 2022-09-25 00:09:0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99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