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几天呢天气预报]梁冬对话宋英杰:用了几千年的24节气,现在还准吗?

?宋志成?

水利部气象预报服务项目副研究员

中国中央电视台《预报》主播

梁品:梁冬谈话宋志成 源自自在睡 00:00 27:26

点选下方△Gesse方可收看音视频

01

24冬至为甚么能一直发扬留下来?

我自小就跟著奶奶自学二十四冬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在贫困地区干了6年家务,因此那两天我对二十四冬至的新体验是十分深切的。

我晓得甚么这时候会有谷子,甚么这时候小麦熟了,甚么这时候蝴蝶在飞了,对大自然变动的体会是十分三维的。

而且那这时候我们还会背冬至流行歌曲,比如说冬至阴气转,河水沿江边,丁年蝎子叫,秋分官地干。这个这时候只真的这小东西很有趣,但是不晓得二十四冬至另一面多样的信念涵义。

只不过古这时候的一般百姓,是最倚重24冬至的,因为swzs怎样运转,离她们可能太远方了,而此刻物候学的变动却和生活密切相关。

她们重视资财赤贫、衣食住行抚育,因此我们会细致的把时间分割成不同的章节,每一章节中大自然是怎样的,物候学是怎样的,接着再跟耕作紧密结合起来,让自己能饱穿得暖。

因此二十四冬至为甚么能够一直发扬留下来呢,是因为它很鲜活、很直观,和我们的生活能够密切的对位,这样的话你才真的亲切。我真的一门学问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实用上,才是它能发扬下去的最大推动力。

02

用了数千年的24冬至,那时还准吗?

我(梁)曾经听到一个传说,因为斗转星移,只不过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刻度早就变了,因此星座可能也不准了,比如说那时的处女座,可能在古巴比伦时期是狮子座。因此我们那时过的24冬至和古人讲的24冬至,只不过也是有错峰的。

从根本上来讲,我特别赞同《易经》上的两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不测之谓神。甚么是道?道就是规律,24冬至要解读的只不过就是规律。

而阴阳不测之谓神,甚么是神?神就是变律,规律之外变动莫测的小东西,规律可以摸得准,变律经常琢磨不透。因此预报不准的这时候,我们就会经常安慰我们说天有不测风云,那时就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和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时代。

24冬至从本质上来讲,它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于气候规律的把握,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气候变动,那时我们所说的立秋,可能比以前的大暑还热。为甚么会这样?因为气候变了,基础的气温提高了。

明明那时已经是天文意义上的秋天,甚至是已经到了仲秋时节,但天气还炎热的像桑拿天一样,因此这种体感差异和纠结,就使得我们要重新思考,24冬至所代表的气候时间,是不是随着气候变动产生了伸缩和漂移?

03

24冬至是怎样伸缩与漂移的?

比如说说2月4号~2月19号是冬至,这15天的时间,名义上它还叫冬至,但是冬至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可能冬至的前半段还是冬至,而后半段就变成河水的气候了。

我测算了一下,上海最近30年和最近10年的变动,以夏至冬至为例,假设以1951~1980年的气温状况作为基准,那么最近10年夏至的气候时间发生了甚么变动呢?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某些地方塌陷了,某些地方膨胀了。

夏至虽然还是夏至,但在这15天里,前5天可能是芒种,中间5天是夏至,后面5天就变成了小暑,真正的夏至时间被极度压缩,而剩下的时间都分给了其他冬至。因此本来应该是45天过完的冬至,那时15天就完成了。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说小暑和大暑,我统计过全国最近30年的平均变动,发现小暑和大暑的天文时间从原本的31天,延长到了49天。也就是说名义上已经不是小暑和大暑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过的还是小暑、大暑。

这些数据都表明了,24冬至的气候时间已经发生了伸缩与漂移。

04

怎样的气候更容易出盛世?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气候分成4种类型的话,第一是暖湿型的,比如说汉朝、唐朝;第二是暖干型的,比如说北宋;第三是冷干型的,比如说明朝,大量的农民起义都在这个时期,尤其像崇祯皇帝所经历的1637~1643年,那是中国近1000年最干旱的时段,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干旱,种甚么都种不进去,就更别说有收成了;第四是冷湿型,比如说清朝。

从这4种气候看,暖湿型气候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盛世,因为这种气候容易有好的收成,并且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会骚扰你,因为暖湿气候使得水草丰美,资财无忧,这是耕作社会的基本现象和逻辑。

对本朝来说,1949年之后,只不过也可以分割成不同的气候特点。举个例子,在东北有这么两组耕作谚语,在相对寒冷的70年代,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生产队长都是督促我们不要早早的种地,它的主题词是稳住。那时40年过去了,谚语就变成了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它的主题词是赶紧。

也就是说,在六七十年代,尤其是70年代还是比较寒冷的,而80年代后期,气候开始出现明显变暖的趋势。

比如说说1969年2月13号,中国观测到的最低气温出那时漠河,零下52.3℃,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寒冷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而从80年代以后,就进入了暖湿型气候,但是也不敢说完全湿,像北方也有十分干燥的时段。以前我们经常说上海的雨季叫七下八上,就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降水量,占到了全年降水量的1/4左右。

但是最近这一年,相对比较集中的降水已经不太多见了。原来是阵地战,集中的下雨,那时已经变成游击战了。

因此也不能笼统的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暖湿时代,暖是真的暖,这是共性,湿各地有所不同。

-全文完-

发布于 2022-09-24 23:09:3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99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