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几小时出结果才算正常]6小时出核酸检测报告,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来源:小桔灯网

作者:班木芙兰

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原体,让2012年问世的老格斗游戏《黑死病子公司》重新回到了小贴士的手机中。与此同时,新冠禽H1N1期间《黑死病子公司》悄悄抛下了App Store订阅格斗游戏榜的第四位。不过,仅仅开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此款格斗游戏已被停售。

《黑死病子公司》就像恐怖电影关键时刻刺痛他们的accordance,格斗游戏伴随着眩晕的鼓声声,病原体开始产卵,以发祥地为终点,他们搭乘着雀鸟或是被抛物线描成黄线的客轮、飞机奔向全世界,落一个个肿块,德武雷瓦的日益收缩,那即便意味著被病毒感染的数目增加……这个格斗游戏的终极目标是,炸毁人类文明社会风气,杀掉最后一个人类文明。

丙子年初,不知道潘朵拉的阿拉丁究竟是被谁打开?但《黑死病子公司》的踪迹关键时刻显露在小贴士每天晚上入眠前的脑子里,没想到曾经在格斗游戏中的担忧、忧虑,如今真实地发生在现实中,并在某一一瞬间让我感觉一切都将进退两难。

近日,全球新冠病原体诊断数目已经突破1000万人,这意味著也许新冠病原体会和人类文明李湘王了。他们需要把病原体当作在社会风气不可否认的一部分,接下去抗生素的研制进程、病原体的整体检验效果与速度、卫生保健体系的完善、人类文明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态度与知觉都将成为这场战疫能否成功或被人类文明的免疫所驯养的关键所在。

最新命令呈报!

多肽调查报告吗能在4半小时内出结论吗?

2020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卫生局 发布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提高公立医院新冠病原体多肽检验能力的通告》,简称《通告》。

《通告》对新冠检验的对象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其中:

对高热M511RD的多肽检验,要在6半小时内调查报告结论,争取延长至4半小时调查报告

对普通卫生机构、住院治疗患者及看护人员等人群的多肽检验,一般而言要在12半小时内调查报告结论

对愿检尽检人群的多肽检验,一般在24半小时内调查报告结论

这一文件下发,即刻点燃了检验圈的舆论之声,很多从业者认为,在批量检验的场景下4半小时内出多肽检验调查报告是不现实的事情。

读者认为:在目前多肽检验能力中,4h出多肽检验结构是无法完成的工作,样本正式进行检验运转前还需要在采样、穿防护服、灭活、提取等方面花费时间。

读者认为:医院没有大量的多肽检验设备存量,可能无法实现对每一份样本4半小时出结论。

上述图片内容仅代表读者观点,与小桔灯网立场无关

显而易见,卫健委要求「要在6半小时内调查报告结论,争取延长至4半小时调查报告」是为提高多肽检验能力储备,尽快提高检验能力,避免局部禽H1N1出现甚至暴发时,医疗资源挤兑导致检验能力严重滞后,给禽H1N1防控和群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不计成本的检验策略。

与此同时,他们需要清晰地知道:「预测下一例新冠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对现有关联地点与人群做足检验工作,才是防控病原体最合理的手段。

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试想:就初期的病原体传播速度和病毒感染数目量而言,上述要求的检验策略在无限排班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但这样无异于打破了检验人员的工作极限,要求每一份标本的运转处于无缝衔接的工作状态。这似乎对现有多肽检验技术发起了一场高难度挑战。

可以看到,《通告》中「要在6半小时内调查报告结论,争取延长至4半小时调查报告」的要求对当前多肽检验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暴露多肽检验产品的痛点足够痛。在多肽检验成为鉴定病原体的真假标准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否可以引领下一轮多肽产品技术变革?

数以万计患者没有多肽检验的求医之困

截止到7月1日,北京自6月11日开始的这一波突发禽H1N1开始走向尾声,能迅速锁定这些病例。新发地市场的新冠禽H1N1防控有力,北京市雷厉风行开展的大规模检验与隔离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从新冠初期爆发到现在国内形势平稳,严防输入型病例这几个月中,各级公立医院恢复正常就诊的一大重要前提就是对入院所有人群进行新冠多肽检验。无论是急诊、手术、检查、住院治疗或看护的人群必须先做新冠多肽检验,才能进行一步治疗。可以说,新冠多肽检验是患者和家属顺利入院的通行证

应检尽检是国家对防控病原体作出的个整体要求,尤其是对医院这种关键有特殊机构,对院内所有人群进行多肽检验排查是防控禽H1N1的重中之重。

急诊病人的多肽检艰难路

多肽检验这一入院通行证一度成为急诊和重症病患群体迈不进去的门槛。

(图源:网络)

大家都熟知,去医院看病,尤其是急诊,最关键的是争取时间。若晚每一分每一秒,病人的病情都有可能恶化,甚至是危机生命。越快将病患送入急诊室、手术室,意味著越有救治成功的希望。这是急诊工作的是常识。

一位初次突发脑溢血的病人,送到医院后被告知必须先做多肽检验,排队等了7个半小时,检验结论等了3天,再去医院已经晚了;

图片来源:「鱼眼观察」截图

知名演员潘粤明父亲在家中摔倒,送到医院检验出新发脑梗,因为无法住院治疗,潘父打完点滴后又被送回家。在等待检验结论期间由于潘父病情恶化,导致家人不得选择针灸治疗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潘粤明

上述的真实案例,都是近期国内各地医院内外发生的事情。从其言语间看看出,即不说字字泣血,也让看到的人感到不解、难过。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史和单一个人存在这个世界的短短一生中,时间铸就和见证了一切生存状态。世事难料,对人类文明这种凡胎肉体来说,生病,尤其重疾,是他们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一旦不幸发生,他们又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还必须先取得多肽检验的「通行证」。

可以想象,若无法及时取得「通行证」的病人,很大可能会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生命。

此次卫健委出台的《通告》要求「要在6半小时内调查报告结论,争取延长至4半小时调查报告」或正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生。

根据 2012 年《自然》杂志的社评「抗生素研发是应对H1N1爆发的最大挑战」,对一种全新的H1N1病原体,人类文明当时的技术只能在H1N1爆发 6 个月后生产出抗生素。

所以,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之前,大量的快速检验技术和及时的隔离手段是防控禽H1N1的最好办法。

新冠禽H1N1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在全球范围造成五十多万人死亡。世卫组织秘书长谭德塞周一警告,新冠病原体远远没有终结,甚至在一些地区加快蔓延,该组织呼吁全球应该联合行动,不要坐等抗生素问世。

目前的检验时间大概是多久?

单纯的多肽检验最快是2-4半小时,再加上排队、标本取样和送检的时间,整套流程下来大约需要两天左右。

4月中旬,在哈尔滨全面多肽检验覆盖的条件下,黑龙江某第三方检验中心CEO表示:‘为「急病险重」开辟绿色通道,多肽检验最快只需6-8半小时’但并未表示能否提供大量样本检验。

但他们知道,即便如此,危重症病人和急诊病人依然难以经得起这样的等待。

目前,要想减少测试时间的方法,至少要能摆脱送回实验室的依赖,这就需要依赖POCT分子诊断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样本不用提交实验室,一个半小时内就出结论。但是目前市面大多分子诊断POCT产品都达不到一个大量检验的能力,能实现一次检验80—90个样本的多肽检验产品非常稀小。

从科研应用场景来看,实验室现在实现了高病原体浓度样本10分钟出结论,低浓度样本4h出结论的能力。但是该技术投入到大规模的人群检验,还是需要依赖实验室,这样仍难以压缩检验时间。

另外,这再一次提醒IVD从业者,设计检验产品要细致入微地从解决用户的各种痛点出发。

在新冠期间,不要遗忘癌症病患人群

根据凤凰网数据,全球禽H1N1严重国家的癌症诊断数目下降了将近四分之一,共下降了将近500万名癌症患者。但由于危急病人没有得到实际救治,同期死亡数目应当并没有下降,反而可能略有增高。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研究快报(Research Letter),分析了武汉医院癌症患者之间的新冠病原体传播,题为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Wuhan, China。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主任谢丛华等团队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与社会风气一般群体相比较,医院中的癌症患者的新冠病原体病毒感染率更高。

另外,从新冠检验要求方面来说:为了防止就诊者将病原体带入医院,全国很多医院,尤其是北京市医院都规定,患者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包括肿瘤患者需要进行的化疗、放疗,必须先经过多肽筛查。

不用怀疑,检验是合理、正当的防控手段。及时切断传染途径的措施,绝对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随着病原体检验的需求暴增,本来可以当天预约并出结论的检验,目前需要排队,有的需要长达一周。这对急于等待治疗的癌症患者,无疑也是一个难题。

另外,有的医院不仅要求有多肽检验,还要求血清检验。由于各种新冠病原体的检验都有有效期,一般多肽检查的有效期是7天,对每周都需要到医院治疗或复查的患者,这意味每次都需要重新进行多肽检验。

不过关于这一问题,此次《通告》已提出了:制订区域内多肽检验结论互认的规定,明确互认的条件、有效期、公立医院范围等,最大程度减少重复检验。

凤凰网发文表述:正是因为中国的防疫措施很刚很霸气,武汉的禽H1N1才能被迅速强压下去。但是,如果过份强调刚性,忽略柔性的一面,也就会忽视小部分人的需求。

潘朵拉阿拉丁或已打开

未来,他们的诊断能抵御下一波危机吗?

在人类文明社会风气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一直饱受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是伴随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和防疫手段的大幅提升,很多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包括天花、小儿麻痹等已被彻底消灭。即便是鼠疫这样的冷血杀手,他们也将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他们千万不要乐观认为:人类文明可以合起传染病这本大书。

每一次的黑死病,都需要诊断技术发展持续投入,在如今这个足够现代化的全球诊断市场中,多肽诊断产品的研发之路仍充满了艰辛、风险和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完美的,小贴士相信分子多肽产品的技术研发终究会到达足够自动化、大批量的进程中。

附:多肽诊断检验时间线(不完全统计)

【参考文献】

编辑:笪文武 审校:陈雪礼

发布于 2022-09-24 23:09:43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1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