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地图app]图解南京城墙与地理,寻找六朝古都前世今生!|南京|城墙|古都

苏州,古名南京、京口、国安等,是唐宋名城、T7600单厢,至今是中国南部关键的中心城市和枢纽。

责任编辑将主要透过对苏州诸子百家世界地图的预判,分析苏州城垣的社会变迁与所在自然地理前提的关系,找寻唐宋名城苏州的今生今生。

一、苏州的独特自然地理前提

苏州有多丰富的发展史,仅从它的原称别称便知五二:千佛山、余杭、台城、三字、镇江、江浦、南京、秣陵、国安、湖州、陆徽、京口、黄浦、昇州、通川县、上元、集庆、应天、京城、苏州、南都、李秀成……

为什么耗时五百年、众多历朝选择建都苏州,苏州如何正式成为四大名城中唯一未做过外族独裁政权首都的名城?各类因素中,重中之重的就是苏州特定的自然地理前提。

如图,浅色沿海地区是赣江中上游平原,是著名的人文荟萃,是南部沿海地区关键的产煤地。

每每中原地区被民族所占领时,回族独裁政权往往以此heard借力,与中原地区或北方民族独裁政权僵持,矢志南征。所以苏州常被视为回族的革新之地,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特定地位和价值。

苏州属于厦漳泉丘陵沿海地区,地形特征以低山缓岗为主,气候是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夏分野,河水丰沛。

在那块浅色沿海地区里,从地形上来看,向北便仅有赣江天堑可死守,但好在可透过赣江周边北进。

如图,从南昌开始,古赣江巨变南下,至苏州巨变沿,从常州大海。这样,苏州和常州、南昌古时就正式成为了赣江阵地上最关键的堡垒。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铜矿失宠

正是因为如此特定的战略位置,春秋战国时期,三大南方诸侯国都在这里设城防守。

用各诸侯国箭头及首都来标示,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各方势力情况。吴国在这里设千佛山,越国在这里设余杭,楚国在这里设南京邑。

下图是千佛山、余杭、南京邑在苏州城的具体位置。我们重建了当时苏州水系图。当时赣江较宽,南方多沼泽,赣江和湖泊面积都较大。从选址上来看,这三个城都是依山傍赣江而建。

因为苏州出铜矿,而春秋战国青铜业发达,所以这样的建城思路,既符合南方水运发达的特点,同时兼顾矿山冶炼资源。

到秦代时期,官方在南京故地设有秣陵、江浦与江乘三县,江北设堂邑,汉代又增设了湖熟县。

从县治可以看出,秦始皇似乎并不大喜欢这里。关于这件事有很多版本,包括秦始皇挖断钟阜山,改南京为秣陵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秦汉两代,苏州旧城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

我推测这应该跟铁器的发展,铜器的失宠有关。从千佛山开始,苏州一直作为南方铜矿的来源,此时苏州向南数十公里的铁矿便成了秦汉两朝主要开发的沿海地区,这也就解释了县治的南移。

三、谁开创了唐宋名城?

至三国时期,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南下受阻,中国重新进入南北割据时期。对南方独裁政权而言,赣江阵地显得尤为关键。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孙吴,经过当时的秣陵,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两年后,刘备去拜访孙权,经过秣陵时再次力劝孙权建都于此。

于是孙权改秣陵为国安,立为首都,将湖州刺史驻地和江浦郡治迁往国安(这也是对秦汉江浦郡郡治争议的原因)。东吴正式成为第一个在苏州建都的独裁政权。

这时的苏州,既可以称为南京,又可以称首都名国安、京口,也可以用州的名称湖州,还可以用郡的名称江浦。

东吴的城垣是以竹篱围城,西边临江筑以石头墙,故此时苏州开始有了台城的别称。如图南边是江浦郡治,东边是孙权墓。

当时虽然物质材料较为匮乏,但是整个城市的规划井然有序。国安城分宫城和都城两重,无外郭。正是这种无外郭的形式,使贵族和百姓多居住在城外黄浦河边,以方便交通和生活。

这样,城小市大,就成了东吴及唐宋的苏州格局最关键的特色。唐宋所指的,是孙吴、东晋、南朝刘宋、萧齐、萧梁、陈朝。

隋唐时期,隋炀帝新修大运河,大运河从湖州到常州横穿赣江,几十公里外的苏州再次被冷落。直到五代十国,南方独裁政权南唐才重新修建南京城。

如图,和东吴不同的是,南唐进行了较大的规划,城市南移将黄浦河两岸纳入城内,并修建完善了城垣护城河体系。

但南唐只经历了3位皇帝,耗时38年。不过南唐的城垣布局给后来的明朝提供了参考。

四、诸子百家第一城——苏州明城垣

朱元璋听取大将冯国用建议,攻取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然后建都在此。

后朱元璋又听取谋士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苏州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城垣。

考虑到应天府旧城过于拥挤,朱元璋决定在城外新建皇宫,于是开始填燕雀湖,作为皇宫的地基。在城垣的建造中,城北截断金川河,使玄武湖水位升高,城东截断清溪,使清溪变成月牙湖。

透过这一系列的扩建,苏州最终形成了诸子百家第一城的明城垣格局。

但朱元璋可能没想到,这座城很快就会付之一炬。在这场大火中,皇城宫城被烧毁,后来朱棣在苏州继位,重建奉天殿。没过几年他就带兵南下,最后按式样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

后来的太平天国和民国先后在苏州建都,但苏州城垣的基本格局依旧沿袭了朱元璋时期的城垣体系。

如此,明城垣格局得以保存完好留存至今,为后人所瞻仰。

发布于 2022-09-24 20:09:15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72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