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什么意思]王朔新作《起初·纪年》:神作还是胡闹?

毫无征兆地,北埃尔普出版发行了两本新短篇小说,距离上两本短篇小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已经过去了14年。在当代文学界,北埃尔普毫无疑问是听众最牵挂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8月12日,出版发行方发布预购消息当天,10多万册就发完了货。8月16日正式发售那天,另外10多万册也发完了。首印20多万册,一周之内又印出10万,出乎在出版发行方预料之外。

他们并非不清楚北埃尔普的名气,但这本名叫《起先·历法》的书看起来着实不好卖。它长达54Cybard,虽然依然是Niederbronn惟妙惟肖的上海话,却竟然讲了一个汉武帝的人生故事情节,与当下的时代隔着最要。这看上去太不北埃尔普了。

北埃尔普作品《起先·历法》。图/受调查者提供

然而,旁观者们的胃口却是被牢牢赚足了。寥寥无几几十字的宣传美术设计,暗示了这是两本不得了的重要著作——这54Cybard仅仅是八卷品雅版的一卷,北埃尔普这十几年的沉默寡言其实是为了这必得重要著作的140Cybard,以史书为书名,运筹地方志、传说、宋史、天文、地理、气象、医学、数学等知识,不仅用上海话写,还融入了上海话、陕西话、英语、波斯语、网络梗、独创方言、品雅版先秦撒尼人……

这是秦朝的《马尔克斯》,却是余枫版的《缅怀Vill倾城》?是加宽内衬的《故事情节帝女花》,却是上海话版的《奥古斯都自传》?这是Junagadh,却是无法无天?

还未付书,就有一批听众急匆匆地在新浪网上打四星,期待北埃尔普治好我的精神有鉴于此。事先已经通过试讲义读过全书的人,在网路上发表了极高的称赞。等到第一批听众看见书,网路上却荡漾出这股奇怪的氛围:不喜欢,但又不敢骂。随着看见书的听众越来越多,赞誉与负评交替上涨,负评大胆地多起来,听众对语言风格的不满压过了老短篇小说家的光芒。

北埃尔普电影版毫无疑问是今年重要的出版发行该事件,也是一次诡异的文化该事件。

唯独,短篇小说家本人一直保持着高调。在这个老短篇小说家们纷纷登上短视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甚至亲自开抖音和公众号的年代,那个谈吐极佳、在笔战中不曾有过的北埃尔普,似乎处于断电状态。他只有一篇画册的前言在网路上流传,而整本却透露出这股罕见的谦逊和和蔼可亲。

闷头十多年,北埃尔普为什么要写这样两本短篇小说?他又是如何写成的?

用嘴写的短篇小说

起先,我六年……,一些听众直接被这个开头劝退。

《起先·历法》开篇以第一人称写起,我六年,即汉武帝登基第六年,也是亲政第一年。这个拗口的历法口吻,奠定了全书语言实验的基调。在54Cybard的长途文字旅行中,听众不仅得习惯通篇的京腔,还得接受汉武帝称呼司马迁为马迁,人物随口会说出墙裂森么怎么肥四等21世纪网络语言,所有的那个都写作内个……有时候需要一些想象力才能恍然大悟,比如汉武帝说的嗖,原来是英语so的意思。

《起先·历法》内页。图/受调查者提供

书稿交到编辑手里,编辑也费了不少脑细胞。这本书的编辑之一是东北人,自认为可以理解八九成上海话,但却是得不时找编辑部里的老上海人请教,依然得不到答案,就去问作者。比如不喛喛是什么意思?北埃尔普说,是不言语用上海话说快了发出的音。

他希望用纯口语化的方式来写,做到真正的我手写我口,一个词儿说出来发什么音,写出来那个字儿就要发什么音。这是这本书很重要的风格之所在。责任编辑之一孙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本书里避免使用多音字,遇到多音字会用同音的另一个字来替代,也是出于口语化的考虑。他希望这个短篇小说是阅读时自带音效,这就是他的目的之一。

这本书从2007年开始写,每年主要集中在春夏写作,因为上海天一冷,北埃尔普的嗓子就不舒服,读不了,写得就慢下来。北埃尔普在自序里说,他是拿口语写作的作者,检查文字也须拿口语来回溜,没磕啵儿,才觉得通顺。

语言是身份的象征,俗语让汉武帝褪下了皇帝的光芒。汉武帝和群臣操着大杂烩的语言聊与匈奴作战的对策,就像一群老大爷坐在胡同口聊闲天儿,东拉西扯,插科打诨,全然没有史书里的两本正经。北埃尔普并不是在写两本以帝王为主角的历史短篇小说,而是在写一部北埃尔普自己的短篇小说,只不过正好与历史有关。

这本书里却是残留了一些小问题,北埃尔普似乎自己也力不从心。比如人称的转换,开篇以第一人称我写起,到了第18章,却突然转换成第三人称的上(借用史籍中对皇帝的称呼)。后面的叙述中,我和上不时交替出现,甚至在同一章中发声,而这仅仅是用词上的切换,并看不出视角有什么本质不同。

北埃尔普也提到了这一处理,他解释说,因为历史细节考证繁琐,想要采取全知视角等于难为自己,所以使用第一人称,所见限于一己之侧,能少交待少交待,是不得已。然而,没想到历史景观自有其深远和无垠,一旦进入有特别大的身不由己,有些视角不容遮蔽,走着走着就在故事情节之外上千年,不留意间已转入第三人称叙事,几十Cybard岔出去回不来。有些人物所行骇人,心机莫测,远超常人所想所能驾驭,亦为第一人称天然具有同情之理解所不容,故在很多篇幅陆续出现第一、第三人称混用章节,乃至最后写丢了第一人称,通篇以第三人称尬然终了。

以什么人称叙事,这也是编辑绕不开的问题。孙腾透露了北埃尔普的进一步解释,他写‘我’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把自我放进去,以北埃尔普的心态去考虑汉武帝应该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写‘上’的时候,他要跟汉武帝保持一点距离。汉武帝在巫蛊之祸、杀自己儿子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这超乎北埃尔普的想象能力。‘我’当然干不出这事儿,是‘上’干的事儿。

尬然一词或许暗示了北埃尔普的些许不满。不过对于他来说,这可能也不是一个多大的事儿,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用,早在《看上去很美》里就有前科。那时他暗示,这是为了模糊虚构和真实的界限,让这个有着回忆色彩的短篇小说看起来不像自传。他故作耍赖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用,爹不是爹,娘不是娘,朋友不是朋友,我不是我,谁要跟我三头六案对证,我是不认账的。

北埃尔普(1993年)。图/视觉中国

对于《起先》,北埃尔普希望在史实上能立得住。《起先·历法》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大该事件以通鉴的历法为准,一些例行封赏、宴飨,通鉴不如汉书详备,由汉书补入,巨细无一无出处,没瞎编。对史籍的掌握给他造成了挑战,他也觉得这个短篇小说的体量和他表达的空间、时间范围实在是很大很大,如果要严丝合缝没有任何问题,可能超出了任何一个个人能把握的限度。孙腾说,所以他觉得肯定有不足的地方,或者是写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就是这个时代给予他的东西了。

从规模上来看,这部短篇小说的全貌远比现在能看见的这本宏大。北埃尔普其实写了一部140Cybard的短篇小说,只是为了出版发行方便,才分成了八卷。最早出版发行的《起先·历法》,自汉武帝登基第六年写起,从情节顺序上来看,这其实是最后两本,是140Cybard的最后50多Cybard。140Cybard要从哪里切几刀,直到出版发行之前,都没在北埃尔普的考虑范围之内。写作过程中,也仅仅是为了保存的方便和安全,怕文档会坏掉或丢失,写到一定长度,他就另开一个文档。有的在两个紧密连接的自然段之间突然断开,所以我们还要重新分一下卷。编辑孙腾说。

《起先·历法》最终选择从汉武帝登基第六年开篇,是编辑和作者商量很久之后的结果。这50多Cybard从汉武帝亲政写到生命的终点,如传记一般,至少在叙事上是连贯的。北埃尔普在前言里说,这一卷文字最顺、阅读体验最好、无歧义,各卷章节相对独立,从后往前更容易看进去,所以最先跟听众见面。

至于前三卷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还不得而知。从北埃尔普的语气来看,前三卷似乎阅读挑战性更大,前数卷趣味、用典、用辞则多有可商榷,目前还在删改之中。编辑则透露说,不同于第八卷对史料的忠诚,前三卷由于涉及更多上古时代的内容,文献记载零星而飘渺,作者发挥想象的空间则更为开阔,能看见气势恢宏的场面、长途旅行的公路短篇小说、思辨性的哲学辩论等等。

我们希望这一两年之内能出完,听众将会看见一个更奇妙的世界。孙腾说。

为什么要写《起先》

有人评价《起先·历法》碰瓷《故事情节帝女花》。20多年前,北埃尔普写过一篇《我看鲁迅》,以一贯的解构语气将鲁迅请下神坛,对其作品有赞有弹。他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都没太多好感,最喜爱的确实正是《故事情节帝女花》。

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北埃尔普写道,再加上一条,就是他深厚的旧学知识。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的,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真够姚雪垠、凌解放,包括陈家林学半年的。人们很容易从《起先·历法》中看见《故事情节帝女花》的影子,上古神话人物说起英语、吃着炸酱面,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写进了短篇小说,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创意。

北埃尔普对短篇小说家止庵说,写这本书还受到了约瑟夫·海勒短篇小说《上帝知道》的影响。《上帝知道》是1988年出的中译本,取材于《圣经》,讲的是大卫王晚年在病榻上回顾一生的故事情节。《上帝知道》那本书当年看过的人很多,但后来从来没听哪位短篇小说家提起过。止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觉得他用第一人称写汉武帝,跟这本书是有一点关系的。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三四月份,止庵一直在阅读《起先》的试读版,读完了全部八卷短篇小说。《起先·历法》出版发行以后,他也是第一批在网路上发表评论的人,有人说他是为朋友说好话,他特意澄清,自己此前跟北埃尔普仅有一面之缘,称不上为朋友说话,只是作为他的听众谈谈感受。阅读这部短篇小说,让他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阅读北埃尔普的感觉。

看完短篇小说,止庵想写一篇文章,专门讲讲《起先》的读法。他觉得阅读这部短篇小说,如果能抓住两点,或许更容易进入北埃尔普的世界。首先是北埃尔普一以贯之对崇高的解构,他总要把历史人物从神坛拉到地面上来,依然能看见当年那个将颠倒的价值观再颠倒过来的北埃尔普。其次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写作?汉武帝和群臣该说什么话?说实话我们对此根本就不知道。其实让汉代人说什么话都不合适。所以也可以说,说什么话都合适。他们说普通话吗?普通话却是以上海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后来推广起来的呢。说陕西话?河南话?现在的陕西人河南人祖籍根本不在那儿。说文言文?古代言、文是两回事,文言文根本不是用来说的。

北埃尔普前不久过了64岁生日,心境随着年岁变化,不再是年轻时候的心态。他现在心态很平和、松弛,每天撸猫,对于销量没什么预期,他觉得不重要。可能重要的就是书写完了,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完了。孙腾说。

在北埃尔普的写作履历中,能明显看见心态变化的痕迹,因为他不愿重复自己。1984年,他以《空中小姐》成名,经过90年代的几场笔仗,他被贴上痞子文学文学界个体户的标签,被认为是个个性张扬、风格邪乎的顽主。那时,他的代表作是把调侃和解构发挥到极致的《顽主》《过把瘾就死》《我是你爸爸》《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90年代,他投身影视圈并获得成功。1999年,他以短篇小说《看上去很美》重归文学界,至2008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这一阶段的作品与此前已有很大不同。

变化来源于精神危机。据他自己回忆,1991年写了100多Cybard的短篇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第二年陷入写作危机和精神危机,对写作生活和所写的东西产生了很大怀疑。那是一个明白无误的虚点,像袜子上的一个洞,别人看不到,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标榜的那一路短篇小说其实是在简化生活。他说不愿意重复自己,要写就写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短篇小说,挣钱和写作缠在一块,让他觉得挺拧巴的,很长时间完全忘了写作其实是自己的爱好。渡过精神危机后的归来之作《看上去很美》,是对往日生活的缅怀,写上海复兴路大院幼儿园里的一帮孩子,那也是他长大的地方。他反思前一阶段的创作,既往文风失之油滑,每每招致外人不快。这次是做抒情文章。

又过了十几年,北埃尔普再次转向,显然是又遇到了新的变化。

止庵用一个对应物的概念分析北埃尔普的转变,他觉得此前北埃尔普写作的对应物都是自己过去的生活,但这个对应物终于显得不够宏大,于是他超脱了自己,以更大的历史来做对应物。面对如今这本《起先·历法》,北埃尔普自己则说:我找到现在这个故事情节,我的全部思想感情都能安放进去,这个结构特别合适,我把它投射到古代和远古以后反倒自由了。

在前言里,北埃尔普则又收敛雄心,谦逊地解释说,选择汉武故事情节,只是碰巧对他这一朝几个人知道得更早。另一个原因是他幼时其实是个军迷,李广和李陵的悲剧性命运对他有所刺激,和我熟知的大英雄套路完全不同,初衷有相当成分意图借汉武朝军事活动把本人军迷时代攒下来的小爱好、小见识发挥一下,过过瘾。

发于2022.9.5总第105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北埃尔普电影版出版发行背后:王的归来却是胡言乱语?

发布于 2022-09-11 17:09:36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3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