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桐柏

作    者:尹中哲

责任编辑:韩  伟

茶和柴米油盐酱醋并列,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须臾不可离开的七样东西,但我总认为它们的差别很大。前六样是人们为填饱肚子,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是生存的基础,是属于物质层面的。而茶,又多被称为饮茶或品茶,则是人们填饱了肚子的一项后衍活动,是饮食无忧后的派生需求,是对生活的享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别的不说,单是沏茶、饮茶时,你看那一片片小小的玉叶、银豪,或是别的什么茶,与沸腾的山泉水上下浮动翻飞,跌宕融合,幽幽清香飘拂。舌尖轻触,唇齿含芳间,引来的多是高朋满座于亭台楼阁,和着春风秋月,脉脉阔论中,芳馨涤荡于心脾,回环往复,绵甘悠长,以至于令伟人写出了“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而现代科技又证明,一片小小的叶子里面,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饮用,有益于健康、长寿,又使茶成为了人们养生的必需品。所以,自古以来产茶、饮茶的,多是富庶之地和高雅之人,尤其太平盛世,经济发达,物质充盈,更是如此。而“淮河源头水,桐柏山上茶”,就反映着时代的发展,见证着 “中原茶乡”桐柏县的变化,是一张民间称作“走到天边,不如太白顶(桐柏山主峰)圆圈”,被世人誉为“小江南”的桐柏的靓丽名片! 

桐柏,这一千年古县,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县。她怀中揽着巍巍桐柏山,如一幅锦绣画屏,横遮于中原大地、荆楚南天之间。她西面托着南阳盆地,与伏牛山、秦岭颠连相衔。她孕育的准河源,迤逦向东,蜿蜒于长江、黄河之间。山水呈东西一线,为华夏大地划上了一道天然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她地跨北纬32度线,山高林密,终年雨雾缭绕,是优质茶产地的最北端,千百年来,楚风汉韵在这里交汇、融通,使浓郁的中原、荆楚地域兼具的生活蕴涵包括茶文化得以积淀、发展。

据《神农本草》载:“(曾发迹于桐柏山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距今已4700多年,知茶、用茶的历史可谓久远;茶圣陆羽《茶经》所载入的植茶区域,已把桐柏山包含在里面;《唐书.地理志》:“义阳(时桐柏属义阳辖)土贡品有茶”,更是说明,那时的桐柏茶已被高层点赞。历经宋、明、清,一代又一代热爱生活的桐柏人,更把桐柏山、淮河源打造成了秀水绕涧,流云飞雾,雨润风柔,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山川如画的独特地理单元。加之浓郁的恋茶、植茶、制茶、饮茶情结世代传承,致使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桐柏人,日出东方,竹摇清影,晨兴理荒秽,悠然见南山;或轻雷天外,三五雨点斜天而坠,敲打农人蓑笠,荷叶晃晶莹珍珠,听取蛙声一片;或晚霞映天,带月荷锄归,明月来相伴,品茗玉叶、毛尖,浅酌慢品又尽情畅享着美好的生活。


春风又绿淮河源,茶园美景赛江南!2022年4月12号,在嫩芽吐新翠,桐柏茶飘香时节,桐柏县委、县政府邀请南阳李天岑、秦俊等作家一行,赴桐柏参加“三茶”统筹发展采风活动。                                                          

是时,当清明谷雨之隙,天高气朗,惠风和畅,南阳名家毕至,县领导及有关人员陪同,看茶旅小镇,观映山红康养小区,浏览乌木博物馆。翌日,参观了县职业高中的博物馆后,沿国道一路东行,两旁***悠悠,芳菲盈谷,鸟鸣山涧,数里至苍松翠竹依傍的茶园。茶圃葱碧,衣着红蓝碎花彩装的采茶姑娘星布中间,指尖翩跹,轻掐牙尖儿。间清脆山歌,缭绕回旋。于是,一行人和着弥漫于野的余音,入茶园,仿茶姑轻撷翠尖。再入室观制炒茶叶之真谛,伴悦耳之丝竹,品桐柏玉叶。凝视茶杯,色泽翠绿碧润,汤色杏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余香浸脾,醇厚味甘,荡气回肠,令人如醉似痴。

阅读着桐柏县茶业发展的远景,聆听着决策者们的娓娓倾述,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绪的翅膀奋飞起来:一尖小小的嫩芽儿,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她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系着亿万饮茶者,描绘出一幅“中原茶乡”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特别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中,立足“中原茶乡、生态淮源”的发展定位,使历史悠久的桐柏茶文化有了持续传承,茶产业有了持续发展,茶科技有了新突破,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河南省十个重点产茶县之一。

尤为引人注目的,引资21亿元,正紧锣密鼓建设中的,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于一体,占地4000亩的中原茶旅文化小镇,将会为促进桐柏县的茶产业提档升级,产城融合、富民强县作出有力贡献。

是啊,格局宏大的桐柏决策者、建设者们,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三茶”理念道路上,做大做强了一片小小叶子的大文章。茶叶,让悠悠淮河水放歌,让巍巍桐柏山起舞,让“中原茶乡”更加辉煌,更加出彩,让古人的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成为了更多人的期盼


新闻热线:13168059555

新闻征稿:xghzws@163.com

发布于 2022-08-30 22:08:1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7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