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第一线 | 桦甸市融媒体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在桦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闻令而动,义无反顾,逆向而行,奋力奔跑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用笔和镜头将抗击疫情的感人场面转化成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传递人间真情,弘扬社会正能量,用忠诚和付出诠释融媒人的初心使命。从3月7日开始,融媒体中心(下简称中心)党委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全员上阵、全媒体宣传、全身心投入,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新闻宣传、下沉社区、值班值守3个工作专班各司其职,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为凝聚抗击疫情强大合力拼博奉献。融担当 义不容辞勇争先“不出门、安心居家”,这是新闻工作者对家人的叮嘱。转过身,他们却“逆行”而上,与时间赛跑,深入定点医院、交通检测点、社区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抗疫工作者的昂扬斗志和紧张忙碌,讲述平凡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是中心记者的孩子写的一首诗,题目叫《我的爸爸》:好像爸爸的时间都被病毒夺走了,他每天都在忙、忙、忙,我问妈妈,爸爸不是医生,他都在忙些什么?妈妈说,他是一名记者,他要用笔和镜头记录抗击疫情的瞬间。寒风中,爸爸冻得瑟瑟发抖,他花了三个小时,留下了“大白们”忙碌的身影;凌晨2点的食品仓库,无人机在上空盘旋,直到4点,爸爸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看着自己拍下的大白们送菜的身影,满意地笑了。那天是爸爸的生日,他的生日愿望,不是蛋糕,不是礼物,而是陪我和好好睡一觉,在那几天,那么简单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孩子的爸爸叫谢郑阳,是中心网络部主任。防控期间,他带领网络部的编辑记者们深入一线,踏夜色、守清晨,采访制作了大量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图文和视频新闻,圆满完成舆论引导、澄清谬误、典型事迹宣传工作,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心若有情,战自有力。疫情期间,像谢郑阳这样全身心投入战“疫”的何止一个。3月23日,对别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但于记者刘洋而言,却是一个既愧疚又心安的永恒时间。正在众汇仓储总库采访的刘洋接听到一个电话:爷爷病危,马上到医院来!闻听此讯,刘洋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得去看爷爷最后一眼!泪眼模糊中收拾采访设备,准备立即去医院看爷爷。然而,正要迈步向外走时,眼前的采访现场让她心神稍醒:我正在采访!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面是挚爱的爷爷,一面是涉及众多百姓抗“疫”物资的重要采访。我不能走!居家防疫的蔬菜包配送刚刚开始,个别市民因没有收到蔬菜包产生了不良情绪,亟需加以正面引导,出镜记者一离开,采访势必要延后。不能因为个人影响抗“疫”大局。刘洋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继续采访!当他把《经济实惠的“蔬菜包”满足广大市民需要》新闻稿和视频制作完成,爷爷已经离开三个多小时了。“有事儿咱党员得先上,不能往后缩!”这是刘洋的工作准则。作为疫情防控宣传突击队成员,她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从发热门诊到集中隔离点,从街道社区到乡镇村屯,每天几万步的行程,让男记者都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多月的时间,工作强度是日常工作的五六倍,撰写编发稿件90余条、3万多字,31条新闻及短视频在新华社、学习强国、吉林日报等多个平台刊发。其中《吉林桦甸家庭农场备耕忙》在新华社发表,浏览量达64万。孙丽婷是新闻采集部文字编辑,工作范围却远超于此。2020年疫情时,她是一名记者,全程参与战“疫”宣传,如今,她以编辑身份继续战斗,成为工作“多面手”。她把4周岁的女儿扔给不会做饭的孩子爸爸,在座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紧盯屏幕,手指不离键盘,为记者润色稿件,添写点睛之笔。同时,做好新闻选题、采访策划、工作小结、材料报送和后勤保障,承担每日学习专栏、临危受命做采访……记者们称她为“史上最繁忙编辑”。网络部编辑邱爽,孩子才3岁,为了安心工作,她把孩子放到婆婆家,一直在岗位坚守。疫情期间,突发性新闻量加大,白天编辑处理稿件,晚上还要对第二天出版的内容进行把关,每天近万字的文字量,常从深夜看到凌晨。初春天气很凉,他要在空旷的街道走40多分钟才能回到家。面对战“疫”这场大考,中心党委带领记者们“越是艰险越向前”,以事业使命为基点,用真心真情做新闻,制作出一大批既有高度和厚度,又有亮度与温度的优秀作品。一个月时间,编发各类新闻资讯2640条、50万字,其中246条被新华社等上级媒体转发。媒架桥 融合创新奏强音3月7日凌晨,编辑蔡亚含接到通知赶到单位,于凌晨2点16分快速编发《关于开展全市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通告(2022年1号)》,让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我市关于核酸检测的消息。从此,中心如同一架铆足劲的机器在战“疫”中高效有序运转。3月29日,全省出现“物资供应短缺”舆情,记者迟学鹏采写的稿件《吉林桦甸30元蔬菜包稳住百姓“菜篮子”》在网上刊出,很快被新华社、工人日报、吉林融媒、江城日报等媒体转发,浏览量达156万,新华社浏览量112万,居全省县级融媒第一名。而这只是中心充分发挥宣传矩阵作用的一个缩影。中心组织广播、电视、公众号、APP、抖音、视频号多平台策划“‘疫’科普”“主播说防疫”“心理加油站”“‘疫’线警事”专栏,推出各类短视频、MV,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市民配合检测、调适心理、丰富居家生活、谨防骗局、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正能量引领。复工复产、备春耕关键时期,各平台同步开设“稳产保供”专栏,深入乡镇、街道、企业采访制作新闻报道,邀请专家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引导企业、农户有序做好复工复产、春耕生产工作。一篇篇稿件,一组组镜头,一帧帧画面,通过深度融合“网、微、端、屏”资源的传播矩阵,在全市凝聚起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精神动力,为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践初心 不负韶华塑形象疫情发生以来,中心所有人员将镜头对准一线,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记录了金城战“疫”的动人瞬间。其实,他们还有另一个24小时待命的身份——单元长。3月24日晚7时,刚刚完成一天采访任务于丽急匆匆来到下沉小区,住户史大爷打电话求助了,大爷没有智能机,无法在网上订购蔬菜包,就想到了这个既爱笑又热心肠的“单元长”。于丽把自家的蔬菜包和水果包送到史大爷家,又风风火火赶回单位。“我下沉的单元老年人多,不能微信群通知,要每天早上电话通知做核酸,告诉他们做好防护,做完赶紧回家。作为‘单元长’,我就要尽力解决他们的困难;作为记者,我就应该冲在第一线,这都是我的职责。”于丽端着一碗泡面说出了她的心声。记者肖寓隆、郭延增是两个未婚小伙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还没有成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随时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安。”他们起早贪黑跑采访,赶赴社区成为下沉单元长,抢着干最累的活儿,上楼下楼、代买送菜,当好“螺丝钉”。不仅在宣传中战”疫”,还在战“疫”中宣传。3月27日,居住的滨河小区封闭管控,专题部主任杨雪冰马上联系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组织居民核酸检测,维持居民的购买秩序,送水、送药......小区有不少空巢老人,为了照顾好他们,完成好社区的任务后,杨雪冰会逐家进行电话沟通,询问他们需求。防控工作让原本不熟络的左邻右里,成为“常来常往”的好朋友、忘年交。除组织干部担任单元长外,中心还积极对接社区开展党员“敲门行动”,对425户居民开展入户摸底和知识宣传,组织核酸检测,做好物资配送。协调14名志愿者帮居民采购生活物资、维持秩序,为隔离人员进行物资配送,协助开展防控巡逻。“请出示你的健康码、身份证和通行证……”中心68名干部职工轮流执勤,负责每日19时至24时的检测点值守。深夜班非常熬人,乍暖还寒的三月,夜间气温降到零下,执勤棚被风吹得呼啦直响。执勤干部冷得使劲跺脚,手揣在口袋里拿不出来,但哪怕是凌晨,也不敢掉以轻心。阚姝回忆说,有人说我们太“较真儿”了,这个真必须较。一个大姐没有通行证,软磨硬泡一个小时执意进入小区,天实在太冷了,大姐没吃饭,我就把从家拿来的面包和香肠拿给大姐吃。郭忠哲说,很多居民都想尽理由外出,就要耐心讲解防控政策,因为工作热情入心,有居民怕我们冷,还特地为我们送来了热乎的茶水。疫情还未结束,中心全体采编人员与成千上万抗“疫”人一样,坚守在防控一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众志成城阻击疫情的奋斗历程,用不懈努力夯实疫情防控的社区防线。世间总有一种无声的力量不可战胜,那就是精诚团结!世间总有一种无言的感动驻留心房,那就是正能量的传递!世间也总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在执手相携,那就是无私奉献!融媒人正以团结、奋进、奉献为指引,以融合创新宣传矩阵为方向,在中心党委的带领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楚森 庞赫 郭书忠 供稿)“战疫”第一线 | 桦甸市融媒体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发布于 2022-08-30 20:08:1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15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